第130章 敌人只在三步之内 千里之外
在古代,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不是马匹,而是船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南自福建梅所起,北自太仓刘家河起,迄于直沽,南北不过五千里,往返不逾二十日”。只要顺风顺水,水路运输的速度超乎想象,远在陆地上就算跑死马都赶不上。
因为跟郑芝龙纠缠得久了一些,所以朱由检的海运大计没有赶上趟。
九月,正处于南北季风交错的时候,风向忽而东南、忽而西北。大明的硬帆船逆风也可以走,也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风向而设计的,但是逆风走之字形终归是绕了路,前进速度比不上顺风。
对于朝廷的订单,郑芝龙其实一开始是不想接的。漕运就他妈的是个赔钱买卖,就算换成海运粮食,又有几个钱赚呢?他平时干的都是赚大钱的买卖,一趟就是几十万两的生意,根本就瞧不起皇帝那穷酸样。
但想着毕竟是刚刚受了招安,要是皇帝让他去讨伐建奴,那他铁定拒绝;只是运粮食的话,还是可以给个面子的。
朱由检没有白嫖郑芝龙,也没付运费。他怕要是把郑芝龙当跑运输的小工,人家就敢把他的粮食漂没,所以他是向郑芝龙订购粮食,不管他从什么地方搞来粮食,只要运到天津卫,就按照每石 1.2两白银的价格收购。
福建不盛产粮食,江苏、南直隶米价 0.8两,五成利郑芝龙嫌少,所以他跑去了安南,用 0.5两的价格搞了一批米运了回来,为此他还跟自己的好兄弟刘香佬干了一架。
其实海运粮食并不好干,要是真的很赚钱,早就有人这样干了。北方粮食产量少,南方粮食产量多,按理来说南北方粮食价格应该差异巨大,但是由于北方很穷,又恰好弥补了这个缺点,导致北方的物价比南方低,粮价也拉平了。
除非北方天灾,或者是辽东这种发饷发到通胀的地方,才会出现高粮价。北方穷,没有银子,物资也少,就导致了一个诡异现象:
南方物资丰富,但并没有往北输送的意愿,也只有被朝廷强权压着,才不情不愿地运一些。
从朱由检的角度来说,现在北京粮食价格不到一两银子,他用 1.2两收粮已经是出大血了。不过银子都是王八蛋,一点用都没有,粮食才是根本,亏点就亏点,有粮食才安心。
漕运的运力是有限的,海运不一定很省钱,但可以作为运力补充,值得下注。
朱由检不能直接从京师收粮,这种大宗运作会影响一地的粮价,北京粮价低,是因为京畿地区的粮食产量目前来说还算稳定,刚刚收割完,粮食价格本来就是会降低的,况且还有漕运的大量输送,再怎么样也是会有粮食流入民间的。
粮食价格波动,每年波动很大,不同的地方波动也很大,正经粮食生意是不容易赚钱的,凭借着天灾人祸才能大赚特赚。
对于一般商人来说,南粮北运缺乏动力,风险极大:可能粮食投放下去,粮价就掉了,然后血亏;或者半路被海盗打劫了,那更是血本无归。
但这对郑芝龙来说都不是问题,海盗?他就是现在东亚乃至全球最强的海盗,只有他抢别人的份;粮价?皇帝也给他锚定了。只要皇帝不耍他,那就有得赚。
郑芝龙第一批一百条福船到天津,运来了十万石粮食,赚了七万两白银。不过粮食不是大头,一百条船才是大头,这船,登莱水师要了!朝廷给钱那么痛快,让郑芝龙很意外,他以为皇帝会赖账呢。
丝绢、瓷器、茶叶、白这些生意是有限的,皇帝为了运力操碎了心,而他们这些人却为货物操碎了心。郑芝龙家大业大,空船概率更高,要是做生意一直赚,他也不至于还搞绑架敲诈勒索这种落后的赚钱法子,所以这门生意还是有利可图的。
朝廷反对,群情激奋。别人说的也有道理,朱由检很难反驳,所以他没有继续在朝堂上提起卖粮给建奴的事,但是他可以悄摸着来啊。
又不是真的就那么容易把建奴给饿死,走私的人可不要太多,打不过就加入,禁不了,就亲自入场。
与其让辽西军门和晋商这些赚钱,这钱倒不如进自己口袋。卖粮食是有资敌的嫌疑,但是赚回来的钱也可以发展自己啊,辽东饿死再多的奴隶,皇太极都不心疼。这不是几成的利润,是几十上百倍的利润啊!
朱由检写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袁可立和毛文龙,让他们看着办,多搞点钱回来补贴军队。
毛文龙真的是开了眼,他因为走私被弹劾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没想到这次皇帝直接让他放手去做了。他甚至都怀疑有人假传圣谕,要找借口弄死他了。
袁可立也觉得离谱,因为一直以来他们的思维定势就是如此,但细想一下,皇帝的想法倒也不是没有操作的空间。
甚至再过份一点,可以效仿越王勾践献熟粮种疲吴故事,给粮食下毒什么的,反正是走私,是敌对,也不怕对面吃出问题了来找他们算账。
袁可立回信提醒皇帝,“蓟门单弱,宜宿重兵”,这是他来经略辽东之前,君臣奏对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的。可惜当时因为没钱,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有点钱了,倒是可以考虑开始加强蓟镇的防御了。
其实关于建奴绕道从燕山防线进攻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人看出来过,天启年间,建奴就有过试探性的进攻,不过被打退了。
兵部尚书朱燮元也是知道的,还是一样的问题,之前国库空虚,什么都做不了,知道也是无能为力。现在夏收秋收入库,国库有钱了,于是他从九边各镇挑选精锐,陆陆续续调充实蓟镇,如今蓟镇的客兵已经有三万。
朱棣北伐,京营隔三差五就拉出去遛一遛;后面道君皇帝被俺答汗突脸,又疯狂增加京畿兵力,最疯狂的时候,一度搞出来二十四万大军来宿卫京师。
相比之下,朱由检就开摆多了,除了自己的皇宫,整个京师简直就相当于不设防的状态。之前甚至敢把京营唯一的精锐调出关去打仗,就是因为他笃定自己的敌人要么在三步之内,要么在千里之外,没有中间地带。对付这群叫声不小、胆子不大的官员,三千人足够了。
大明对于建奴来说是单向透明的,朝堂上谈论的事情,过几天就能传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案上,而朝廷对于建奴的了解却很有限,一度依赖于朝鲜使臣或朝鲜商人的转述,皇太极误判了大明的小皇帝,如今看着大明好像要好起来了,他急了。
原本他借着阿敏的皮岛之败和自己伐察哈尔部的胜利,增长了威望,打压了阿敏,但是后来大明也赢了林丹汗,甚至比他杀得更要狠得多,明庭打完以后又拉拢,现在科尔沁部都不太听话了,他们觉得自己的敌人,那个强迫他们信“黄教”的疯子已经被打跑了。
林丹汗的弟弟粆图台吉继承汗位以后,又改信,改回了他们传统的萨满教,信仰长生天,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人,现在已经没有打仗的理由了,可以说这些人本来就是被林丹汗逼着投了建奴,如今他们投靠的理由已经不充分了。
至于联姻,那玩意只是作为双方合作的补充条款,从来不会作为合作的理由,要不是大明皇帝不要,他们更乐意跟大明皇帝联姻。皇太极想二次伐察哈尔部,但是这一次科尔沁部不愿意跟随了,他们科尔沁跟察哈尔本来就是一家人。
看到皇太极吃瘪,阿敏又支棱起来了,皇太极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权力,足够的威望,他虽然是建州部的大汗,但汗国的权力归四大贝勒分享。
阿敏嘲讽皇太极,当初要是不拦着他,把朝鲜彻底拿下,哪里还会是现在的局面,一个可以从朝鲜抢更多的粮食,还可以跟日本人做生意,搞海贸易。皇太极面对困局,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与大明议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