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先理清了吏治后,范仲淹著手开始变法,富国强兵。』
第一件事情,毫无疑问的是歷朝歷代变法都会有的,重视农业生產。
毕竟农耕时代里,农业生產就是一切的基础。
无论是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得让人先吃饱饭。
他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
为此不惜奖农桑,將农业生產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政绩,以及官吏陟的重要內容。』
“与自己的帽子息息相关,各地官吏对待农业生產的態度,自然是迅速严格认真起来。』
紧接著,就是减轻役。
封建时代里,黔首布衣们除了要交税之外,还要服役。』
『所谓役,其实就是免费给国家干活,自带粮食的那种。』
当然了,也有朝代是提高粮食,甚至发放工钱的,像是被儒门痛骂的暴秦就是如此。』
宋朝的赋税与力役,基本上沿袭了唐末及五代的制度。
宋初的时候虽作了一些调整,但赋税依旧残酷,力役依旧烦苛。
赋税与役的压迫,迫使贫苦农民纷纷破產,也激起农民起义反抗。
『针对这件事情,范仲淹主张合併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役。』
节用与节俭,裁减官家与朝廷的奢侈耗费。
爭取做到均赋税,宽役,减轻百姓的负担。』
这条新法,主要是针对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用缓解农民负担的办法,来减少农民起义的次数与规模。』
毕竟內部的农民起义,无论是镇压还是招安,其损耗都是远超新法所减少的负担。”
赵清然的笑声传来“都说宋朝富强,文化昌盛。”
“可实际上呢,歷朝歷代之中,宋朝的农民起义是最多的。”
“有钱的都是有权势的人,寻常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这才起义不断。”
“至於说文化昌盛,活都活不下去了,还要个屁的文化!”
庆历时空。
范仲淹对此有些不敢苟同。
文化还是很重要的,有了文化的人,才能懂得礼义廉耻。
若非如此的话,那岂不是与禽兽没什么区別。
不过仙长说,財富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百姓活不下去造反,倒是实情。
“所以说,必须要变法革新!”
“否则,大宋真的是要完蛋了!”
宋初时空。
缓过劲来的赵大,奋笔疾书仔细写著天幕传来的每一个字。
那个叫做范仲淹的,弄出来的这些新法,他已经是迫不及待的现在就想用。
“压制了武將,文臣们倒是翻身来坑皇宋。”
“都是皇宋的蛀虫,没一个好东西!”
愤怒的赵大,此时只想杀杀杀。
杀契丹,杀党项,杀文臣,杀武將。
以及,无论如何都要干掉自己的弟弟!
『富国之后,就是强兵。』
宋军的战斗力,在开国的时候其实並不弱。
甚至就连在驴车战神的指挥下,都能给巔峰期的辽国对战。『
可隨著时间的推移,仅仅只是几十年之后的宋军,却是已经沦落到连党项人都打不过的程度。『
“虽说有著文臣瞎指挥的原因在,可宋军根子烂掉了,也是不爭的事实。
宋仁宗之所以变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惨败给党项人的刺激。
毕竟区区党项人,都能打的大宋屈膝求和,实在是太过於羞辱了。'
范仲淹整治军备,主张恢復府兵制。『
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
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
寓兵於农。』
实施府兵制度的话。可以大幅度节约军费开支。』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很好的强兵策略。,
毕竟大唐的府兵有多强,歷史书上早就写著了。』
只不过,这件事情却是没能推动下去,最终被废除了。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阻力太大了。
“所谓府兵,其根基是什么?『
“是自耕农,是小地主!』
別的不说,想做府兵的,至少得家有良田百亩吧?
可宋朝的百姓,能有这个家庭条件的,都梦想著东华门外唱名,谁会去当兵啊~~~
至於在汴梁城周边搞府兵,那就更可笑了。
『汴梁城周边的田地,早就被人瓜分的一乾二净。』
“哪来的田亩分给百姓,从而打造府兵的根基。』
『范仲淹的府兵提议,遭到了將门,文官,勛贵,宗室乃至於自耕农与地主们的一至反对。”
“毕竟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才是汴梁城周边田地的拥有者。』
他们反对,哪怕是宋仁宗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