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乾脆说道“秦国的国策是远交近攻,就是先打赵魏韩三国。』
“秦国拿到了上党地区,就对赵国形成了侧翼围攻,还有著居高临下的优势。”
“就算是赵国不要上党,也不过是將大战推迟个几年罢了。”
“秦赵之间的战爭,是註定要爆发的。
2
赵清然继续说道“长平之战前期,对於赵国来说是有优势的,因为他们拿到了上党,破除了秦国带来的侧翼威胁。”
“若是將上党丟给了秦国,过个几年再打决战,形式只会更加不利。”
战国时空,邯郸城。
赵孝成王的目光,当即看向了平阳君赵豹。
赵豹面色微红,向著王上行礼。
他是赵国之中,主张不接受上党,避免与秦国正面衝突的代表性人物。
此时仙长说了,接受上党对赵国更有利。
那赵豹自然是无话可说。
赵孝成王没多说什么,收回目光继续看向天幕。
他期待著,仙长能够为此战,提供破局之道。
“隔年,秦国出兵。』
他们首先是攻打了韩国,威韩国不许插手此战。』
“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后,王带领秦军攻打上党,隨即攻向了驻守在长平的赵军。』
赵军这里的统师是廉颇,两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秦军占据优势,接连击败赵军,斩杀多名都尉,攻占多处据点营垒。』
廉颇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怯缩不战。』
与此同时,赵国也在积极进行外交活动。'
中大夫楼昌认为,应该与秦国议和。
“而上卿虞卿则提议,应当游说楚魏等国,形成合纵抗秦之势。'
“最终,赵孝成王选择了楼昌的建议,派遣使者与秦国议和。'
赵清然的点评声传来。
“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的外交策略可谓是输的一塌糊涂。”
“他们主动求和,正中秦国下怀。”
“秦国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
“刻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藉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於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赵清然笑著说道“秦国外交策略,一向都是非常出色。”
“相比之下,其余各国的外交策略,就摆不上檯面来。“
“从秦国决定出兵开始,他们的心思就不是打贏这一战,夺取上党这么简单,而是奔著灭赵而来,打的是灭国之战!”
“而赵国,压根就没有看明白这一点,傻乎乎的跑去求和,结果导致错失了各国相助的机会。”
“只能说,赵王与赵国的大臣们,压根就没有这种战略眼光。”
“有这种战略眼光的赵武灵王,早就饿死了在沙丘了。”
战国时空,邯郸王宫。
赵王喘著粗气,一言不发。
仙长这就是指著自己的鼻子骂自己是个傻
可仔细想想,也的確是如此。
“秦人奔著灭我赵国而来,我等却是傻乎乎的去求和,果然是傻子。”
赵王自嘲发笑。
不等大臣们言语,就乾脆嘱咐“虞卿,你为使者去往魏楚求援,寻求援兵。”
“楼昌,你为使者去齐国,请借粮钱。”
“郑朱,你去韩国,让韩国出兵袭扰秦国侧翼!”
从赵王的吩咐之中,就能够看出来各国的实力对比。
去魏楚是求援,因为魏楚能打仗。
去齐国借钱粮,因为齐国有钱。
而去韩国,则是类似於吩附下命令,因为韩国弱小。
所谓外交,是以实力为底气。
有实力的才叫外交,没实力的那叫附庸。
秦国擅使离间计,他们派人到赵国散播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当时赵王对一直坚守不出的廉颇不满意,正打算换將。
仔细考察了一番之后,不顾藺相如的劝阻,派遣赵括带领援军前往长平,
阵前换帅。』
赵清然点评道“秦人传谣言,不是隨便瞎扯的。”
“之所以传赵括的谣言,那是因为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
“而马服君赵奢,则是在十年前的阔与之战中,以五万人击败了十万秦军,
阵斩俘获秦军近八万之眾。”
“这是秦国百年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败仗!”
赵清然笑言道“而这,才是秦人传谣言的根基。”
“当然了,这是因为赵奢在长平之战前已经死了。”
“若是他没死,必然是赵军主將,无论是廉颇还是乐毅,都爭不过他。”
“秦军畏惧赵奢,却是认为小年轻赵括,没有上过战场必然不是白起的对手“而这,才是传播谣言的主要目的。”
战国时空,邯郸城。
赵王面色惨白,颤抖著询问藺相如“赵括到哪了?!”
藺相如当即回应“算算时日,当是快至前线。”
赵王的手都在哆嗦“快快,快马派人过去,命他速速將兵权交还给廉颇!”
长平前线。
正在跟廉颇交接的赵括,很是不服的望著天幕。
“我已尽得父亲真传,如何这般瞧不起我?!”
廉颇冷笑不止“你给你父亲当个马夫都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