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怎么说呢?
宋应星颇有些尴尬道:“微臣这些天研制纺机和发条去了,还没来得及研制大蒸汽机呢。”
对了,还有发条。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又问道:“发条研制得怎么样了?”
宋应星不假思索道:“那东西倒没什么难度,微臣已经把样品研制出来了,也装织布机上试过了,效果挺好的,果然能节省一天的人工。
不过,要批量生产还得有专门的冲床来冲那装弹簧片的盒子才行,那种盒子若是用手工打造,那根本就量产不了。”
他们正说着呢,袁祐已然闻讯赶来,恭敬的拱了拱手,打了个招呼。
朱觉很是干脆的指着一遍空荡荡的窗户道:“国丈,这是没有足够的玻璃了吗?”
袁祐颇有些无奈的道:“是啊,原来出产的那些废玻璃都已经装其他厂房了,这纺纱厂和织布厂的厂房还只能等着新出的废玻璃慢慢的装上。”
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去?
这可不是几间又或者几十间厂房,而是一千多间厂房。
而且,纺纱机都已经研制出来了,以后布也要织,到时候还得新建更多的厂房呢。
朱觉琢磨道:“这会儿天热还好说,窗户空着就空着,要是等到冬天还没装上玻璃那就不行了,天寒地冻的那就没法纺纱织布,这些厂房里还都得装上暖气呢。
看样子玻璃厂也得扩建了,若是我们西班牙人的生意谈成了,那人家肯定会想跟我们买玻璃,欧陆各国可是早知道玻璃这东西的好处了,只是他们还没办法大批量生产而已,这东西贩欧陆那肯定好卖得很,到时候都不知道量有多大。”
呃,还要扩建玻璃厂啊?
袁祐闻言,想了想,这才小心道:“陛下,这玻璃厂的厂房倒是好说,煤炭和石灰石的供应那也没多大问题,关键就是石英和长石,那得去湖广乃至巴蜀拉啊。
现如今几百艘漕船轮流拉过来的石英和长石也就勉强够两个玻璃厂用而已,若是再建个玻璃厂,那就必须增添运石英和长石的漕船了。”
这会儿漕船是到处拉东西,根本就抽调不出来了。
不过,西班牙人要过来谈生意还不知道要等多久,等到生意谈妥了给人家发货那最少也是几个月的时间,这玻璃厂倒是不急着投产。
朱觉想了想,随即缓缓点头道:“嗯,你先命人建厂房吧,漕船的问题,等良甫那边第一批轮船造出来就能逐渐解决了,一艘轮船那足以顶上十艘漕船。”
他们正商量着呢,方正化忽而疾步而来,拱手低声道:“陛下,王应朝回来了。”
朱觉那是毫不犹豫道:“宣。”
很快,王应朝便疾步而来,拱手低声道:“奴婢参见陛下。”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有谁让你捎信回来吗?”
王应朝认真道:“徐大人和熊大人都没说什么,魏公让奴婢问一下,那些收来的田产地契怎么处置,是直接卖钱还是去把那些田地都给收了。”
这家伙应该是抄出不少田产地契来了。
若是将抄出来的田产地契再卖给其他的土豪乡绅又或是贪官污吏,那就是白抄了,地方势力之所以强大那靠的就是掌控着田地,这些田地还必须收回来才行。
正好,徐光启推广红薯、土豆等那都需要田地,不光东番那边需要,江南最好也能有,毕竟,直接在江南培育种苗那就不用浪费舰船去拉了。
这会儿舰船可是紧张得很,而且红薯和土豆的种子那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斤乃至几百万斤,拉一趟都不知道需要多少船。
朱觉细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你让他直接收地吧,收来的地都交给子先来培育种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