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了东周的歷史,可这也意味著周王室的辉煌彻底成为过去式,曾经高高在上的天下共主,如今只能在诸侯的夹缝中求生存。
当时的周王室,那真叫一个惨。地盘大幅缩水,原本广袤的王畿之地,如今只剩下洛阳周边那弹丸大小的一片区域,人口也少得可怜,经济更是一落千丈。
以前诸侯们对周天子那是毕恭毕敬,按时纳贡,可现在呢,王室衰微,诸侯们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纳贡这事也变得可有可无,周王室的財政收入锐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连基本的开支都成了问题。
周顷王即位的时候,堂堂周天子,竟然连自己的温饱都顾不上了。以前西周有一套完善的纳贡制度,诸侯们按照规定向天子进贡,可到了东周,王室没了威望,许多诸侯都不朝见天子,更別提纳贡了。
鲁国算是和周王室走得比较近的,可在春秋三百年间,朝见天子也就三次,而面见晋、楚、齐等霸主,却多达三十多次。
诸侯们的断贡,让周王室的经济来源少了大半,再加上地盘小,收入自然也少,养活王室子弟都成了难题。周襄王在位三十二年,还特別好面子,大手大脚地折腾,把周王室仅存的家底都给耗光了。
周顷王即位后,国库空空如也,为了省钱,他在位六年,啥事都不敢干,整天关著门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能省则省。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比如天子的葬礼,周襄王去世时,周顷王拿不出钱,只能厚著脸皮向与周王室关係最亲密的鲁国借钱。堂堂周天子,竟然沦落到要向诸侯借钱的地步,这要是放在西周强盛的时候,谁敢想啊?
周王室不仅经济上窘迫,政治上也没了话语权。诸侯们各自为政,根本不听周天子的號令。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们为了爭夺土地、人口和財富,相互之间频繁发动战爭,爭当霸主。而周王室呢,只能眼睁睁地看著,毫无办法。
在这乱世之中,还发生了不少让周王室顏面扫地的事。比如周桓王想重振王室威严,打压近畿强国郑国,结果郑庄公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双方在繻葛大战,郑庄公的部下祝聃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左肩。天子討伐诸侯,反被诸侯射伤,这可真是奇耻大辱。周桓王虽然没受重伤,但也只能灰溜溜地撤兵,从此以后,周王室彻底没了征討诸侯的能力,威严扫地。
还有鲁国公子允谋杀庶兄鲁隱公,自立为君,也就是鲁桓公。按照周王室的规矩,诸侯去世,儿子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到都城接受周天子的册封,才能获得合法地位。
可鲁桓公呢,根本没把这规矩当回事,在位期间都没去洛邑请求册封,公然蔑视周朝制度。他这一开头,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就此被破坏。
楚国国君熊通更是直接,打败隨国后,逼著隨国国君去周天子面前说情,让楚国称王。周桓王自然不同意,这可是关乎天子尊严的大事。
熊通不管那一套,你不同意,我就自己称王,於是自立为“王”(后称楚武王)。这一举动打破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以前楚国虽然也有过称王的念头,但因为畏惧周天子,最后还是去掉了王號。可这次熊通仗著自己实力强大,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天子对此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从那以后,“称王称霸”的国君越来越多,周王室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儘管周王室在这乱世中艰难求生,但它也並非完全没有作为。
有些周天子也想过要重振王室,比如周桓王、周顷王等,他们都曾试图採取一些措施来恢復周王室的权威和实力。但无奈的是,周王室的衰落已经是大势所趋,仅凭他们的努力,根本无法改变现状。在诸侯们的强大势力面前,周王室的这些努力显得微不足道,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隨著时间的推移,诸侯们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周王室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到了战国时期,局势变得更加混乱,诸侯们之间的兼併战爭愈演愈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周王室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最终,在公元前 256年,周赧王去世,周王朝彻底终结。
周赧王死后七年,东周国也被秦国顺手灭掉,曾经辉煌一时的周朝,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