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地址:www.22biqu.com
笔趣阁 > 青简史记 > 第7章 河渠书:古代水利那些事儿

第7章 河渠书:古代水利那些事儿

一、探寻《史记?河渠书》的独特身世

咱都知道《史记》那可是歷史界的“超级巨星”,而《史记?河渠书》呢,就像是《史记》这部“豪华巨著”里一颗独特的明珠,藏著古代水利的大秘密。它在《史记》里排行第二十九,属於“八书”之一。这“八书”就好比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篇章,专门记录礼仪、音乐、历法这些重要事儿,而《河渠书》呢,独独聚焦水利,一骑绝尘。

司马迁为啥要写这么一篇《河渠书》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脱不了干係。西汉那时候,农业可是国家的“命根子”,水利工程又直接影响著农业收成。就像现在的高科技產业一样重要,水利在古代那可是重中之重。而且,黄河动不动就发脾气,洪水泛滥成灾,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稳定。司马迁想著,得把这些治水的事儿、水利工程的发展都记录下来,给后世子孙留个参考,也算是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了。

就这么著,《史记?河渠书》诞生了,它一头扎进歷史的长河,从大禹治水开始讲起,一直说到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跨度长达近两千年,就像一部精彩的歷史纪录片,把古代水利的发展歷程展现在我们眼前。那这里面都藏著哪些有趣又震撼的故事呢?別急,咱们接著往下看。

二、治水传奇的开篇:大禹的高光时刻

说起古代治水,大禹那可是当仁不让的“治水界顶流”。在远古时期,黄河就像个任性的“熊孩子”,动不动就发大水,洪水肆虐,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房子被衝垮,庄稼也被淹没,人们只能往高处逃命,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这时候,大禹临危受命,扛起了治水的大旗。他可不像他爹鯀,光知道用土来堵水,结果越堵水患越严重。大禹脑子一转,想出了疏导的办法,带著大伙开挖水道、疏通河道,让洪水乖乖地流入大海。为了治水,大禹那是吃尽了苦头,在外面一待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堪称“敬业楷模”。第一次路过家门,就听见妻子生孩子痛苦的呻吟和婴儿的哭声,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可他怕耽误治水,咬咬牙就走了;第二次路过,儿子在妻子怀里向他招手,工程正紧张呢,他也就挥挥手打个招呼,又继续赶路;第三次路过时,儿子都十几岁了,跑过来拉他回家,他摸摸儿子的头,说水还没治好,没空回家,又匆匆离开了。

大禹治水的范围那叫一个广,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像现在的河南、山东等地,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跡。他还划分了九州疆界,开通九州道路,修筑湖泊堤岸,估测山脉走势,这一系列操作,简直就是古代的“超级工程”。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大禹终於成功了,洪水被制服,河水乖乖地流入大海,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禹治水的成功,那影响可太深远了。从实际层面来说,他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让老百姓有了安稳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生產的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文化层面来讲,他的故事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身上那种舍小家为大家、勤劳智慧、勇於奋斗的精神,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以说,大禹治水开启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先河,让后世的人们明白了水利对於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三、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大爆发

大禹治水后,过了老长一段时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可是水利工程的“黄金年代”,各种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个比一个厉害。

先说秦国的都江堰,那可真是个“超级大工程”。公元前 256年,秦昭襄王大手一挥,派李冰去当蜀郡太守。李冰到了蜀郡一看,这岷江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一到雨季就发大水,把周围的老百姓害惨了。李冰心想,这可不行,得治治它。於是,他带著儿子李二郎,还有一帮子民工,沿著岷江岸开始实地考察。这考察过程可不容易,又是爬山又是涉水的,就跟探险似的。经过一番研究,李冰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要把岷江的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来灌溉农田,一部分排到外江去,这样既能防洪又能灌溉,简直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李冰带著大伙开始修建都江堰。这工程难度可不小,光是凿开玉垒山就费了老鼻子劲。那时候可没有什么高科技工具,全靠人力一点一点地凿。李冰灵机一动,想出了个“火烧水浇”的办法,先用大火把岩石烧得滚烫,然后再浇上冷水,岩石就会热胀冷缩,裂开了。就靠著这股子智慧和毅力,他们终於凿开了玉垒山,开出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取名叫“宝瓶口”。接著,他们又在江心用竹笼装满卵石,堆成了一个分水堰,形状像个鱼头,所以叫“鱼嘴”。鱼嘴把岷江的水一分为二,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內江则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灌溉那里的农田。后来,为了控制內江的水量,李冰又修建了飞沙堰。飞沙堰的作用可大了,当內江的水位过高时,洪水就会漫过飞沙堰,流到外江去,这样就能保证內江灌区的安全。而且,飞沙堰还有排沙的功能,能把江水中的泥沙排到外江,避免泥沙淤积在宝瓶口。

都江堰建成后,效果那叫一个显著。成都平原从此告別了水患和旱灾,变成了“天府之国”,粮食產量蹭蹭往上涨,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都江堰不仅造福了当时的百姓,还一直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发挥作用,堪称水利工程界的“常青树”。

再说说魏国的西门豹治鄴,那也是一段传奇故事。西门豹被派到鄴县当县令,一到那儿,就发现这地方冷冷清清的,老百姓都穷得叮噹响。他找了些当地的老百姓一打听,好傢伙,原来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这河伯娶媳妇可太荒唐了,当地的三老、廷掾和巫婆勾结在一起,每年都要从老百姓家里挑一个漂亮姑娘,说是要嫁给河伯。他们收了老百姓的钱,却只拿出一小部分给河伯娶媳妇,剩下的都进了自己的腰包。那些被选中的姑娘,就只能坐在装饰好的床蓆上,被扔进漳河里,活活淹死。老百姓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被选中,只能带著女儿远走他乡,这鄴县也就越来越荒凉了。

西门豹一听,这还了得,必须得治治这些坏蛋。到了河伯娶媳妇的那天,西门豹也去了河边。他一看那被选中的姑娘,故意说:“这姑娘长得不咋好看啊,麻烦大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我们再找个漂亮的,过几天送过去。”说完,就让手下把大巫婆扔进了漳河里。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大巫婆怎么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再派个小徒弟去催催。”於是,又把一个小巫婆扔了下去。就这样,他一连扔了三个小巫婆和一个三老。那些廷掾和豪绅们嚇得脸色苍白,纷纷跪在地上求饶。西门豹说:“看来河伯把他们留下了,我们也別等了,都散了吧。”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提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不光破除了迷信,还带著老百姓们修建了漳水十二渠,引漳河水灌溉农田。这工程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们都觉得太辛苦,不太愿意干。西门豹就说:“老百姓们可以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但不能和他们商量事情的开头。现在你们虽然觉得辛苦,但以后你们的子孙后代会感谢我的。”事实证明,西门豹说得没错。漳水十二渠建成后,鄴县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老百姓们也过上了好日子。西门豹也因此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秦国的郑国渠,这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战国末期,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韩国离秦国最近,首当其衝。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为了削弱秦国的实力,想出了一个“疲秦之计”。他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去秦国,建议秦国修建一条水渠,引涇水东注洛水,灌溉农田。这工程可不小,韩桓惠王想著,秦国要是把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修水渠上,就没时间和精力来攻打韩国了。

郑国到了秦国,把修渠的计划一说,秦王嬴政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事啊,既能发展农业,又能改善民生,就同意了。於是,郑国就开始主持修建水渠。这一修就是十年,工程浩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就在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秦国发现了郑国的间谍身份。秦王嬴政气得火冒三丈,要杀了郑国。郑国却不慌不忙地说:“我一开始確实是带著间谍的任务来的,但这条水渠要是修成了,对秦国也是有好处的。它能灌溉大量的农田,让关中地区变成肥沃的土地,秦国也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秦王嬴政一听,觉得有道理,就饶了郑国,让他继续把水渠修完。

郑国渠建成后,果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引涇水灌溉了四万多顷的土地,让关中地区变成了沃野千里的粮仓,粮食產量大幅提高。秦国也因为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国力大增,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韩国的“疲秦之计”反倒成了秦国的“强秦之策”。

四、大汉风云:汉武帝与水利那些事儿

到了汉武帝时期,那可是大汉王朝的“高光时刻”,国力强盛得不行。汉武帝这人,野心勃勃,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不仅在军事上把匈奴打得落流水,在水利方面也是干劲十足,搞了不少大工程。

先说漕渠,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当时,从关东运粮食到长安,主要靠渭水漕运。可渭水这脾气不太好,河道弯弯曲曲的,水还时大时小,漕运一趟得六个月时间,太费事儿了。大司农郑当时一看,这可不行,得想个办法。於是,他就给汉武帝提了个建议,说咱可以从长安开一条渠,引渭水沿著南山而下,一直通到黄河。这样一来,漕运路程能缩短到三百多里,而且渠道笔直,水流平稳,三个月就能到长安。而且,这渠还能灌溉沿途一万多顷的农田,简直是一举两得。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立马就同意了。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biqu.com』
相邻小说: 精灵:重生之开局我是富二代 全职猎人之骇人恶兽 家族修仙:我以五毒铸长生 万岁之后,金手指復甦 全职猎人:无限成长 东京:宝可梦之主 北齐不被骑 宿敌是不可以变成妻子的! 开局重置能力,单边超巨强袭! 是谁让他当门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