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虽然一直留在镐京辅佐成王,但他的封国鲁国也不能没人管理。
於是,周公旦就派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去鲁国就封。这伯禽,也是个有能耐的人,他肩负著父亲的期望,踏上了前往鲁国的征程。
伯禽到了鲁国后,那可是一心想要把鲁国治理好,就像一个认真的学生,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按照父亲周公旦制定的周礼,对鲁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他觉得,只有让鲁国的百姓都遵守周礼,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於是,他开始大刀阔斧地变革当地的风俗和礼法,这一改,可不得了,各种繁琐的礼仪制度都被搬了出来。比如说,父母去世后,子女要服丧三年,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都觉得太麻烦了。但伯禽不管,他铁了心要让鲁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就像一个固执的工匠,一定要把鲁国这块“璞玉”雕琢成完美的艺术品。
伯禽这一番折腾,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等他觉得差不多了,已经是三年之后了。他这才心满意足地去镐京向父亲周公旦匯报工作。周公旦见儿子来了,自然很高兴,就问他:“你这去鲁国都三年了,怎么才来匯报工作啊?鲁国那边情况咋样?”伯禽一脸自豪地说:“父亲,我到了鲁国后,一直忙著改革风俗和礼法,让百姓们都遵守周礼。现在鲁国已经大变样了,大家都很守规矩,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周公旦听了,却没有像伯禽想像的那样夸奖他,而是皱起了眉头,心里想:这孩子,做事也太死板了,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折腾,百姓能受得了吗?
就在这时,有人来报告说,齐国的太公望也来匯报工作了。周公旦一听,很是惊讶,心想:这太公望不是和伯禽差不多时间去封国的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於是,他连忙让人把太公望请进来。太公望一进来,就向周公旦行礼,然后笑著说:“周公啊,我到齐国后,按照您的吩咐,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现在齐国已经稳定下来了,我就来向您匯报一下情况。”周公旦好奇地问:“你这才去了五个月,怎么这么快就把齐国治理好了?”太公望得意地说:“我到了齐国后,发现当地的风俗和礼仪和我们周朝不太一样。如果强行让百姓改变,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所以,我就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顺应当地的风俗,让百姓们该干啥干啥。这样一来,百姓们都很高兴,觉得我这个国君很通情达理,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周公旦听了太公望的话,又看看站在一旁的伯禽,不禁感嘆道:“唉,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会归附。鲁国以后恐怕要成为齐国的附庸了。”这话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伯禽的头上,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三年的努力,在父亲眼里竟然不如太公望的五个月。但他也不敢反驳父亲,只能默默地把这份委屈藏在心里。
事实证明,周公旦的预言还是很有道理的。齐国因为太公望的“因俗简礼”政策,发展得越来越快,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而鲁国呢,虽然在伯禽的治理下,成为了一个礼仪之邦,但也因为过於注重礼仪,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和行动,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在后来的歷史中,齐国逐渐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鲁国虽然也一直存在,但始终没能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只能在齐国的阴影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