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这时候,召公和周公的角色就更加重要了,他们成了周朝的“顶樑柱”,共同辅佐周成王。这就好比公司老板突然离世,把公司交给了少东家,两位高管就得挑起大梁,带著公司继续发展。
召公在成王时期,其地位尊崇,位列三公之列,与周公一同开创了“分陕而治”的独特政治格局。所谓“分陕而治”,便是以陕地为界,將当时的统治区域清晰划分开来,自陕地以西的广袤土地与诸多事务,皆由召公主管;而自陕地以东的大片区域,则归周公负责。这情形就如同经营一家庞大的公司,把公司业务一分为二,两人各自聚焦於自己负责的那一块业务,暗暗较劲,看谁能將自己手头的业务打理得更为出色,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在那个特殊的歷史时期,周公承担摄政之重任,代行天子之职,这一举措瞬间引发了诸多爭议与怀疑。毕竟,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周公手握如此巨大的权力,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许多人心中都泛起了嘀咕,召公也难以免俗,他同样心存疑虑。谁能篤定周公在掌握了这般重权之后,內心不会滋生別样的想法,不会被权力的欲望所左右,做出一些违背初心与规矩的事情呢?
周公目睹这般状况,內心焦急万分,仿佛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熊熊燃烧。他深知此事关乎重大,不容有丝毫闪失,於是即刻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的《君奭》,目的就是要向召公详尽地解释自己的一片赤诚忠心。在这篇文章里,周公旁徵博引,精心列举了歷史上诸多贤臣尽心竭力辅佐君主的典型例子。
他言辞恳切地表明,自己就如同那些备受讚誉的贤臣一般,一心只为辅佐年幼的成王,兢兢业业,毫无二心。他信誓旦旦地承诺,等成王逐渐长大成人,具备足够的能力治理国家之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將手中的权力完璧归赵,绝对不会有任何篡位的邪念和企图。
召公接过周公递来的文章,开始仔细研读,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意和诚恳態度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后,召公又与周公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深入透彻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两人敞开心扉,將內心的想法和疑虑都一一倾诉出来。
经过一番深入的探討和沟通,召公终於被周公的真诚和坚定所打动,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两人最终握手言和,重新携手並肩,继续齐心协力、共同辅佐成王,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召公这人,特別重视基层工作,经常到民间去巡视。他巡视的时候,有个习惯,喜欢在一棵甘棠树下处理政务,解决百姓的纠纷。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能在他这里得到公正的对待,大家对他那是心服口服。召公去世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作了《甘棠》之诗,诗里是这样写的:“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意思就是,大家要好好保护这棵甘棠树,因为召公曾经在这棵树下为大家办事。这就是“甘棠遗爱”的典故,从这个典故就能看出,召公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他的仁政有多深入人心。
召公的这种仁政思想,对燕国后世的治国理念產生了深远的影响。燕国的歷代君主,大多都以召公为榜样,注重民生,施行仁政。这种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在燕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燕国在几百年的歷史中,始终保持著一种独特的文化和政治氛围。
不过,这种过於注重仁政的理念,也让燕国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时,显得有些优柔寡断,缺乏果断的决策和行动能力,这也为燕国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