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战国时期,卫国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曾经,卫国也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可隨著时间的推移,周边的大国纷纷崛起,不断扩张领土,卫国的生存空间被一点点挤压。再加上卫国內部政治腐败,统治者昏庸无能,根本无法应对外部的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著自己的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前 254年,魏国对卫国发动了进攻。这时候的卫国,哪还有什么抵抗的能力,轻轻鬆鬆就被魏国给灭了。不过,魏国也没把事情做绝,毕竟卫国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要是把它彻底消灭,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於是,魏国就把卫国的国君贬为了附庸,让卫国成为了魏国的附属国。这就好比一个人从主人变成了僕人,地位一落千丈。
可卫国的倒霉事儿还没完。公元前 241年,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开始向东方扩张。秦国的军队打到了卫国,占领了卫国的濮阳,把卫国的国君迁到了野王。这下,卫国就彻底沦为了秦国的附庸,连自己的地盘都没了,只能在秦国的眼皮子底下苟延残喘。
秦始皇嬴政在歷经无数次血雨腥风、金戈铁马之后,终於成功地兼併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大一统的宏图霸业。自那时起,他便成为了天下共主,威势赫赫,权倾四海,整个华夏大地皆被纳入其统治之下。然而令人倍感诧异的是,在这场席捲天下的征服浪潮中,小小的卫国竟然得以倖存。究竟是何缘故导致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放过了卫国呢?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卫国实在过於孱弱,宛如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蚂蚁,面对如庞然大物般强盛的秦国,简直毫无还手之力,根本无法构成丝毫威胁。对於这样一个渺小且无力抵抗的国家,秦始皇自然不会將其视为心腹大患,甚至不屑一顾,完全未將其放在心上。
另一种观点则觉得,秦始皇此举乃是有意为之,旨在彰显自身的宽宏大量。保留卫国,能向世人展示他並非穷兵黷武之徒,而是怀有仁德之心的明君圣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贏得民心,巩固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
此外,更有传闻称,秦始皇之父庄襄王当年作为人质被困於赵国时,曾承蒙卫国贵族施以援手,助其度过重重难关。正因如此,秦始皇始终铭记这份恩情,故而手下留情,饶过了卫国。
无论真实原因究竟为何,不可否认的是,卫国的確以一种近乎奇蹟般的方式在强秦的威压下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段歷史谜团至今仍令眾多学者和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不断探究其中隱藏的真相与奥秘。
不过,卫国的存活也只是暂时的。公元前 209年,秦二世胡亥上台后,觉得卫国留著也没什么用,还不如彻底解决了。於是,他就把卫国的国君卫君角贬为庶人,卫国的祭祀也从此断绝。
就这样,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诸侯国,在经歷了 907年的风风雨雨后,终於彻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长河中。
回顾卫国的歷史,从卫康叔受封开始,它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在西周时期,作为“诸侯之长”,卫国政治强盛,卫康伯率领周王室臣服东夷、北征戎狄,为西周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卫武公时期更是达到了政治顶峰。
可到了春秋时期,由於国君昏庸、內乱不断,再加上外部战爭的打击,卫国逐渐走向衰落。儘管后来有过短暂的中兴,像卫文公时期,通过改革让卫国经济得到恢復和发展,但这也只是曇一现。
进入战国时期,卫国更是无力回天,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