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人越帅,越变態
润州,刺史府邸观察使李条、长史张坚、明州刺史陈舟度,还有一些秦淮也是刚刚才认识,浙西船坊使吴应吉,官督民办的大渡船场主钱一行。
正在召开一个专项集会。
这个会议討论的主要议题是为长安都水监造船一事。
很早之前,长安如果需要地方的船只,採用的是一种叫“和造”的制度,即长安下达『造船符”,地方按符指定的形制、数量建造,通过行政指令而非市场购买实现船舶调配,长安再给地方一些赋役折抵、租调优免政策。
比如州县每造漕船一艘可折抵丁役二百功,相当於免除50户农户全年力役,可以投入更多的农业生產,这是租庸调製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是现在两税法施行以来,一些原先附属在租庸调製上的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就產生了很大的问题。
地方为长安造船,总得要些好处才是,没人愿意干赔本的买卖。
这也正是今天会议討论的主题。
其实不管是从职务还是职级来说,秦淮本身是没有资格参与这场会议的,不过因为他烧出来的生铁质量甚好,有些船用器件可以直接用熔铸法获得,因此被特批参与这次的集会。
会上的秦淮,听著眾人討论著长安的一系列政策,寻摸著哪里可以搞点油水出来,这些事情他虽然不懂,但是听得很有意思,不过就是没什么发言的机会,大多时候都是作倾听状。
不管是丹徒县令还是大关镇遏使,都属於『块块上”的领导,平时和这些『条条上』的领导打交道的机会本来就少,而漕运和造船又是他必须要关注的领域,所以听得很认真。
“行了,就这样吧。”
刺史李条强行终结了关於利益获取及分配的討论。
“每造一船,將造价提高至1000贯报与长安,可抵功300贯,每船造价的五分之一,由盐铁使从榨酒钱中拨付,本道茶税自留一成,我浙西道获赠进士科解额一名。”
“什么?”秦淮心中惊呼道:
“连进士名额都已经开始明码標价了?”
这朝廷可真是烂的没边了,本以为卖些虚职已经很出格了,没想到连进士名额都已经摆上了货架。
这可不是圣人一句话的事情,那么多轮的考试都能打通,只能说明这个系统已经形同虚设,腐败之极,可见一斑。
“虚报造价、权酒钱扣除、茶税自留,都算是比较常见的灰色操作,可是利用科举分配进士名额,那就是亡国之兆了。”
秦淮突然想到,自古江南沿海一带就是文人墨客最多的地方,出了最多的状元、进士,他一直以为是跟经济发展水平掛鉤,该不会是这样掛鉤的吧?
不对,我这样想,是倒果为因了。
正是因为这边经济发达,又不与朝廷分庭抗礼,自然容易获得朝廷的重用。
总不能把进士名额给到河北三镇那种都快要自立为王的地方吧。
李条见眾人不再有反对意见,说道:
“既然如此,就按照这个情况,报到长安那里。秦淮,你与吴使待会儿留下来,一起討论一下造船的用铁问题。”
润州,楚馆。
秦淮怎么也没想到,所谓的留下来討论技术问题,就是陪著李条一起逛窑子。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不管是刺史李条,还是浙西船坊使吴应吉,都比他的官职大很多,他又是第一次陪著李条逛青楼,机会难得,他暗暗决定,既不能太冒失抢了李条的风头,也不能太保守扫了领导的兴致。
月过女墙时分,三人刚一进去,楚馆脂粉斑驳的老钨看见来人,脸上立时堆出笑意,三步並两步小跑著过来:
“使君可算来了,雪翎子新谱的《六么》正愁没知音呢。”
“呦,您带新人来了呀,这小郎君,长得真俊呀。”
秦淮心里直犯嘀咕:
“你夸我帅就直接夸,没必要跟第一次见我一样,我可是跟使君夸过海口,说过经常来这种地方的,別害得我再露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