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倒是没有什么人去研究是否有科学依据的,但苏渺觉得也许是有这个因素在,比如自家二伯母做的醃製品,方法和別人家大差不差,可就是特別好吃。
再说到“臭风”的问题,一般家里的醃菜都是泡在罈子里,等用的时候才会去取出来。
如果取出来不及时吃,菌群因为环境的变化往奇怪的方向发展,那么味道就会变得奇怪。
比如有些住在城里的人家里不做醃菜,回老家的时候会带一些酸菜、酸笋之类的回来。
拿回的醃菜必须赶紧下锅炒制,炒好后能存放几天慢慢吃,可要是放著不炒,很快就会变臭,人们把这种变味现象称作 “臭风”。
不仅取出罈子的醃菜会 “臭风”,有时即便醃菜一直在罈子里,若长时间不吃或者保存不当,同样会变味。
所以,对待醃菜罈子就如同对待精密的机器一般。
机器要经常运转,才能避免生锈;醃菜罈子要常存常取,保持 “活性”,让里面的 “血液流动” 起来。
每次取用时,需要使用乾净且乾燥的筷子夹取,防止杂质混入污染,而且动作要迅速,儘量减少开盖时间,避免空气长时间接触坛內醃菜。
在等待醃菜从邕城託运过来的这几天,父女俩也没有丝毫懈怠,將周边的几个市场逐一逛了个遍。
经过一番比较,他们发现京城的菜价要比邕城高出三成左右,这倒也在苏元正的心理预期范围之內。
晚上,他感慨的问女儿:“渺渺,你会唱《京城颂歌》吗?”
苏渺回忆了一下,说:“听过,但是有点记不住词了。”
“呵呵,也是,我们学唱这首歌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当时啊,在我们心里,京城是最神圣,最遥不可及的地方。
哦不!不是当时,在没来之前都是,你和我说要来京城发展的时候,我还有些害怕呢。
去京城?我也能去京城?以前可只有评上了全国劳模才有机会进京的!
然后我就想,好吧!我女儿去哪我就跟著去!我们乡下人进京,別的本事没有,总归要带够钱的。
一想到是要攒钱进京,我一天到晚使不完的牛劲,现在终於是来了,又觉得似乎也没那么遥不可及,菜价也没有两三倍那么高。”
苏渺心里想,那是因为还处於发展初期,各地之间的经济水平还没有完全拉开,再过个十年,贫富差距增大了,物价差距也就凸显了。
不过,她现在是不会泼父亲冷水的,鼓励道:“爸,只要我们肯努力,京城总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苏元正被女儿的话点燃了一腔热血,忍不住放声高歌起来:
灿烂的朝霞
升起在金色的京城
庄严的乐曲
报导著祖国的黎明
啊京城啊京城
祖国的心臟 团结的象徵
人民的骄傲 胜利的保证
……
突然隔壁院子的李大爷也跟著唱了起来,接著是一个女声,再接著是一个男声……
苏元正的一时兴起,也变成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