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什剎海后,一行人又驱车前往南锣鼓巷附近的三处四合院。
这三处院子的情况截然不同,让苏渺他们有了更直观的对比。
第一处位於小雨胡同,是个三进的四合院,这么大的房源十分难得,但现状令人唏嘘。
院门上的彩绘早已斑驳脱落,门板也歪斜著,推开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院子里挤著十二户人家,各家都在天井里搭了简易厨房,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在头顶交错。
带他们看房的街道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这院子產权复杂,一半是住户的一半归国有。住户多,要买就得负责全部腾退工作。
虽然三进院子总价只要六万,但光安置费可能就得再三四万。”
第二处是个小院,没有在笔记本上,是街道办的关大姐突然想到临时带他们过来的,和前一处只相隔百来米。
还没进院子里就听见里面传来搓麻將的哗啦声和孩子的哭闹声。
关大姐推门进去喊道:“老李!我带人来看看院子。”
这门一开,只见院子里搭满了各种临时建筑,晾衣绳上掛满了五顏六色的衣物,墙角堆著蜂窝煤和大白菜。
“不好意思啊,住的人多,有点乱。” 房主杨大姐穿著围裙从厨房里出来,手里还拿著锅铲。
这是个一进半的院子,所谓 “半进” 是指后院只有一间破土房,被改造成了储藏室。
正房和东西厢房都被分割成了小间,分別租给了几户外地打工者。
杨大姐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说:“这院子是我前几年从房管所买下来的,当时总共了一万二,现在想两万五出手。
您別看现在乱,把这些临建一拆,地方可大著呢,只住一家的话那可是很宽敞的。”
苏渺跟著她走进正房,只见墙壁上糊著旧报纸,屋顶的椽子上掛著蜘蛛网,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
杨大姐指著屋顶:“您瞧这梁,都是好松木,没虫蛀。就是得重新翻修,水电都得重做。”
后院的破土房更是摇摇欲坠,墙角已经开裂,房顶上的瓦片缺了一大块。
唐子逸蹲下身敲了敲地面:“地基有点下沉,得加固。”
苏元正皱著眉问:“二万五是便宜,但整修下来得多少钱?”
叶嘉音快速估算:“至少得一万多,还得半年时间。而且这院子被分割得太碎,结构损伤严重。”
李大姐连忙说:“价格好商量,您要是诚心买,两万二也行!”
但眾人看著眼前的 “烂摊子”,都明白这不是简单的 “捡漏”,而是个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的 “填坑” 工程。
下一处则在圆恩寺胡同,是个保存完好的两进四合院。
朱漆大门上的铜钉闪闪发亮,院內的抄手游廊一尘不染。
房主是位归国华侨,特意请了专业人士来修缮,连窗欞上的冰裂纹都復原得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