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草原
得到太尉支持,皇帝很满意,当了十几年皇帝,目前台上这批能臣干吏都是这些年陆续提拔的地方循吏,既分担了压力,又不至於有芒刺在背的感觉,做到这一步,皇帝觉得已经差不多了,事情交给下面,他做好用人和决策就行了。
不过皇帝的高兴没多久,事情又来了,张禹匯报说北匈奴单于逢侯骚扰西域等地,西域都护任尚欲发西域各属国迎战,不过各属国不甚配合,等到好不容易发兵,逢侯又跑路了。
皇帝听到逢侯就不高兴,当初竇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十五部二十多万人投降,结果没过多久,这帮人就立逢侯为单于,然后叛变到西域,汉军紧追不捨,
虽然重创了北匈奴各部,但还是没有消灭,以至於他们不断在西域骚扰,破坏丝绸之路。
皇帝相当头疼,就算大汉强盛,想彻底消灭北匈奴,却不可能实现,人家有四条腿可以逃跑,汉廷却不可能一直无限度的追下去,成本太高了。
“班超在时,西域无事,如何任尚一上任就多事了?”
张禹匯报说,“臣也仔细询问来使,来使言任都护脾气甚急,与疏勒诸国多有齦,不过逢侯现在相当困迫,只能骚扰,臣以为且观之!”
西域距国万里,皇帝实际上也没太好的办法,任尚目前也没什么大毛病,只是做法与班超不同,总不好罢官,既然没有骚扰到汉地,也就隨他们去吧,顶破天丝绸之路的商路遭到了一些破坏,不过影响也微乎其微,总不能为此动兵。
自从北匈奴叛乱至今,汉廷已经好儿年没有大规模用兵,国家积累了不少钱粮,所以安寧了一段时间后,不管是皇帝,还是朝臣都不想打仗,皇帝询问了一番,见朝臣与太尉想法一致,也就点头同意。
张禹匯报完,接看又有大臣报告,等诸大臣相继匯报,见皇帝迟迟不提及对永元稻的封赏,鲁恭和徐防虽然有些著急,但都很明智的选择了按兵不动,按理说寇应该比较著急,让他找人上书更好,不过一直到大朝会结束,也没有人再提。
上朝结束后,皇帝回到寢宫章德殿,下午邓皇后带著平原王和寇淑过来献上酥山,皇帝端起一个碗,连吃了好几口觉得相当不错,夸奖了几句,平原王和寇淑自然笑著接下了,这特殊的一家人显得其乐融融。
不过很快皇帝打破了这份融洽,皇帝想起前些日子说起的三公职司,询问起平原王,寇淑早有准备,这些天和平原王说了好些次,平原王记住了大半,虽然有些味,但大部分都说出来了,皇帝虽然不完全满意,但也能接受,能记住这么多,说明下功夫了。
对於皇帝最后的问题,为什么要搬到北宫,而不是一直住在南宫,平原王怯生生的说道,“父皇,孩儿也不是很清楚,想来是南宫乃是世祖皇帝创製,当时国家初立,宫殿有些狭窄,住著不是很舒服!”
“是有这部分原因,但还有其他!”皇帝笑了笑,並不奇怪儿子的回答,看著寇淑问道,“淑儿是我朝女奇童,必然有所思!”
“北宫距离三公甚远,臣妾想尚书台得到各种奏报,必然首先报告陛下,陛下肯定会先与身边的侍中、中常侍、侍郎等人交谈,等到三公过来,陛下身边人可以对比三公言,知道自己建议的不足,好不断上进,这是为国储才之举!”
明明是皇帝跳开三公,搞集权,可到了寇淑口中,就变成皇帝磨礪身边大臣,为国储才,但这样说才符合政治正確,总不能说皇帝不信任三公吧!
刘肇听完了寇淑回復,哈哈大笑,小姑娘確实聪明,他笑著说道,“胜儿记住了吧,一定要记得隨时隨刻多磨礪身边的人!”
刘胜恍然大悟,“孩儿明百了,身边人更值得信任,他们学会了三公的本领,才能更好的为父皇效力!”
“不错,就是这个道理!”皇帝想了想,又把今天太尉报告北匈奴骚扰西域事拿出来,询问皇后和两小的看法。
邓后和大臣们想法一样,既然匈奴人没有骚扰到汉地,不需要太在意,同时她认为汉廷在西域的力量太过薄弱了,需要增加人马,以为防御,或可以抽调羌人西进。
两汉和匈奴打了这么多年,汉人从小都被灌输匈奴种种事,刘胜虽小,但也討厌匈奴,所以他就说,若是匈奴人在西域,不断发展壮大,会不会又跑回来,
还是在西域增加一些人马,继续驱逐匈奴人。
皇帝再看向寇淑,寇淑则说道,“陛下,极西之地肯定也有部族,北匈奴二十多部眾万里逃亡,必然死伤不小,既要与本地部族斯杀爭夺牧场,又要防范汉军和西域各属国的进剿,终日朝不保夕,就算扰边,想来威胁不会太大。
臣妾反倒担心北方草原上剩下的部族,北匈奴离开,大汉又不驻军,那么大一个草原变成了一个空白地带,那些原来的小部落肯定会迅速壮大,或许用不了多少年,又会冒出一个新匈奴,若是再出一个冒顿可汗,大汉边疆必然又会多事!”
刘肇听完,脸色骤变,他和邓皇后、中常侍、侍中等对视,都能看到彼此眼中的担忧,寇淑完全说到点子上了,刘肇想了想问道,“淑儿所思有些道理,当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