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人心下
邓太后回到长乐宫,邓太后很有些感慨,认为宫中有必要节省各种开支,寇淑表示赞同,她还认为国家目前掌握的粮食不够多,要想办法充实府库。
邓后一愣,“没到这一步吧?”
“母亲,这些年越来越冷了!”寇淑告诉邓后,《洛报》做过一些调查,自孝武以来,河洛地区春耕时间已经推迟了十几天到二十天,若是冬日格外寒冷,
那一年或者下一年总会出现水旱灾害,蝗灾更是不断。
邓后大惊失色,去年洛阳就相当寒冷,难不成今年又有大灾?她最怕的就是这个,虽然《新天命说》开始流传,但大汉目前的主流思想还是天人感应,若是老公一死,就出现大灾,大家就会怀疑是女主当权造成的,这是她相当惧怕的!
邓后喃喃自语道,“多储备一些粮食总没有错,不知淑儿可有办法?”
“孩儿有三个办法!”
“竟然有三个办法,淑儿真是聪明,快快说来!”
“孩儿不说,母亲以后也能想得到!”
寇淑瓣著手指,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少府仓库中各种贡品不少,但民间应该比较感兴趣,可由少府组织在洛阳和各州郡发卖,以增加粮食储备,未来那些不必要的贡品乾脆折成钱粮,这也会增加收入。
二是调整目前的工资发放办法,不要全部发放粮食,建议减少粮食发放,增加钱、和布这一类东西的发放。
三则是大规模开源,除了对南方的屯垦,推广农作物这些已有的方案以外,
寇淑把主意打到了洛阳两类人群,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但也方便执行的方案。
“母亲,洛阳城外商人不少,他们非常想更进一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但却求而不得,而每年到洛阳游学的人多如牛毛,不过太学乃是光武时期建设,
相对简陋,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邓后有些纳闷的说道,“朕也知道这些,不过与开源有何关係?”
“母亲,少府完全可以根据这些人的需求,兴建几个里坊,其一供给豪富之人,可以豪奢一些,其二则供给太学生,不过朝廷府库紧张,不仅不能白给,而且还要能够赚到钱!
对豪富之人要多收钱,少府一万钱盖房子,卖个四万钱总是可以的,而且还要搞预收,先收两方钱用来盖房子,另外两万钱等收房后再交付。
当然了,也不能白占豪富之人的便宜,愿意买房子的人,可以免费就读灌龙园格物学堂,与列侯之子一起研究格物,万一未来出现大灾,朝廷要入粟拜爵,
这些人有优先权!
有心求学的太学生比较寒酸,朝廷从豪富之人那里赚到的钱,可以拿出部分,盖一些普通的房子,供太学生租住,这也是太后和陛下对士人的照顾,少府虽然不能迅速收回成本,但每年可以收一些租金——”
邓太后听到最后,不由得拍掌叫好,“淑儿不愧是我大汉的女奇童,此策甚好,甚好!”
如果说前两个方案,还算正常,算是现有资源的整合,未来若是有危机了,
朝廷肯定想的出来,第三个方案则让邓太后大开眼界,竟然还能用这样的方式搞钱,偏偏还真能成功,而且名声还不会差。
给太学生们盖房子,绝对可以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名头,而对豪富之人而言,
买一套房子就能接触列侯子弟,未来若是出现灾荒,朝廷对外卖官爵,他们有优先权,他们肯定乐意。
而对大汉朝廷而言,儿乎没有付出代价,连盖房子的钱都需要这些人提前掌出来,少府完全是空手套白狼寇淑坚持让寇担任少府,和兄长说在灌龙园搞格物学院,还让兄长带头上书,现在又搞这么一手,看来早就想好了,这个孩子为了推广格物学,还真是挖空了心思,不过这样也好,很好!
从私的一面出发,寇淑心思都放在格物学,干政就不会多,这是邓后希望看到的;更重要的是,寇淑此举事实上开闢了一条新的上升途径,而且是比较容易考核的上升途径。
想了想,邓绥把一张奏章拿出来,让侍立在一旁的女尚书读了起来,等女尚书读完,邓绥又让她做了一番解读,让刘胜和寇淑都能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