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网络音乐?
《筱晓——华语流行乐坛第一人!》
《从出道到山巔,筱晓只用了不到六百天!》
《最具实力!最有人气!盘点乐坛天后筱晓出道以来的所有精彩瞬间!》
《华语流行乐坛或与桌球坛一样,迎来史无前例的大魔王?刚刚问鼎流行天后之位的筱晓现年二十一!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央视的播报犹如一把发令枪,“啪”的一声带出了漫天的新闻。
2001年1月18日这天,所有纸媒的娱乐版块那都被筱晓占据一领奖台上,高举奖盃的她独登山巔;
採访牌前,手抱四大奖项的她横扫一切:
最后合影时,与孙燕姿一道儿站在最前端的两人好似璀璨流星,绚烂无比.....
有一说一啊,咱们国家的摄影师很是邪门。
一边,他们能把万吨大驱055拍成小快艇;
另一边,他们又能把充满光污染的垃圾现场拍成水片。
当筱晓发现,管是哪家报纸,在给出昨晚的大合照时,站在人群中央的自已那都好似太阳后,她的眼睛都快被自己的光芒给灼伤啦!
咳咳咳。
好吧,不扯淡了。
这些媒体拍的照片挺漂亮的。
筱晓很喜欢。
嗯,没白挨冻。
而比照片更让筱晓欢喜的,则是各方的文字。
因为当下,终於有人瞧见她的用心啦!
像《北京日报》,它们就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一下筱晓能在两年之內问鼎巔峰的原因:
自出道以来,筱晓的人气便一直高企,这让很多人都忽略了她作品中的真正內涵。”
她的首专《1980》看似是一张普通的流行专辑,只是质量比旁人高了不少,但实际上整张专辑里隱匿著大量的信息,就比如说,《我的主题曲》是流行和嘻哈的结合,后者是诞生於美国纽约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再比如说《夏天的风》是流行和节奏布鲁斯的结合,后者是当下世界流行乐坛里的主流曲风,还比如说《龙捲风》,那是流行和摇滚的结合。』
正是因为筱晓的首专里充斥著大量且明確的独立曲风,所以她的歌曲听起来才会给人一种很有意思的感觉,同时,也正是因为筱晓把大量的独立曲风做了流行化的改造,让他们更符合大眾的听感,她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內俘获我们的耳朵。”
当然,她的二专《我们》也是一样。
这种结合,这种改造,是过往华语乐坛里从未出现过的尝试。”
又或者说,筱晓在製作歌曲时,她的视角可能就和其他音乐人不同,其他音乐人想的是儘可能的展现专业,但她想的则是,如何给大眾带来他们喜欢的东西。”
当筱晓製作专辑的驱动力就是想和普罗大眾一起欣赏音乐时,她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叩开我们的心房,她的成功是可以复製的,但她的成功,需要真诚。”
和《北京日报》一样,“《环球时报》也给出了例证:
筱晓创作的英文歌《complicated》已经在海外卖出了五百多万份,那是一首风格明確的摇滚歌曲,当筱晓能对音乐中的单一曲风研究到出海发售的地步时,这里面的內涵她肯定是能尽数掌握的,但在做自已的音乐时,她却没有將所有的东西都强加给听眾。』
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很多音乐人在做音乐时都喜欢炫技,他们渴望向外界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种做法没问题,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但流行音乐之所以会流行,那是因为他们满足了大眾的需求,这就像是孟子说的那样,“得人心者得天下”。
如果一个音乐人无法理解歌迷的需求,只想讲述內心的渴望,那只有等歌迷听懂了你的吶喊,他们才能成为你的粉丝,认可你的音乐。『
“反之,如果一个音乐人能够倾听大眾的心声,满足大眾的需求。』
“那她自然能在短时间內收穫大眾的喜爱和追逐。
说实话,筱晓是以笑的表情看完这一切的。
没办法,谁让《北京日报》和《环球日报》的立意太高了呢?
你別看他们写了一大堆啊,但实际上,筱晓用四个字就能总结了。
那是“以(_)为本”。
而这个词—
她身子骨弱啊,她担不起啊。
不过好在,当下的她不用接受採访。
因为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的召开时间就在华语音乐榜中榜结束后的第二天。
当筱晓和孙燕姿確定参加时,她们就得赶著飞过去。
这—
真忙!
而在机场贵宾厅里等候登机的同时,周建辉忽然拍了拍筱晓的肩膀。
正和小狮子窝在一起小憩的筱晓睁开了眼,迷惑的问:“怎么了?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