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音乐问题?不,现在是商业问题!
“所以事情是真的?”
东八区的八月二日凌晨一点是纽约时间的八月一日的下午一点。
正因如此,汤米·魔图拉其实是在上班时间收到的加急传真。
当他瞧见索尼大中华区的报告后,他的第一反应便是去电询问。
由於陈耀川已经『高升”,被盛田昌夫调往了上海,因此,当下,接电话的,其实是汤米·魔图拉自己都不怎么熟悉的人,而对面的再三肯定嘛—·
让他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掛断电话,向后一靠。
凝视著雪白的天板,此刻的他有些失神。
早在六十年代,汤米·魔图拉就进入音乐行业了。
最初的身份,那其实就是经纪人。
由於眼光不错,所以经营几年后,他的手里便有著像卡莉·西蒙、哈里·贝拉方特这样的大咖。前者,那是美国歷史上第一个同时拿下格莱美、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创作型歌手,后者,创作出了流行音乐出现以来,第一张销量破百万的专辑,《calypso》。
正是因为汤米·魔图拉的战绩太闪耀了,所以,当索尼正式介入音乐领域,想给公司找一个懂音乐的掌舵人时,汤米·魔图拉才会被盛田昭夫选中。
而当汤米·魔图拉从经纪人变成经理人后,他观测行业的视角啊,就出现了改变。
以往,他只要推独立的歌手就行了,现在,各区域的发展他都得了解。
然后,他便知道了,各家之所以会身华语区,最核心的关键那就是华语区人多。当全球超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在华语区聚集时,华语区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
嗯。
这是五大在1989年提出的设想。
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若想带领公司实现市场上的扩张,若想占据更多的全球份额,若想收穫新的营收增长点,那就必须开闢华语市场。
因为欧美区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嘛,日韩区也都介入完了。
接著,铺天盖地的併购案例也就在华语区出现了。
例如华纳收购飞碟;
还有宝丽金彻底吞併新艺宝·
新艺宝最早是新艺城和宝丽金的合资公司嘛,属於香港的金公主娱乐,
又或者说是地產集团九龙建业的產业,张国荣、王靖雯的唱片约最早都是他们控制的。
但在国际巨头决心开发华语市场后,走下坡路的新艺城就被踢掉了。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国际巨头是满心欢喜的进入华语区的。
最初,也的確是赚到钱的。
可没过多久,隨著九十年代中期的到来,他们便发现华语区在走下坡路了。
至於缘由?
其实和大陆有关。
私有企业在大陆是无法发行音像製品的,国际巨头想把唱片卖进大陆必须找代理,光是这一条,就让资本市场无法顺利吃到华语区的超半数市场。
是的。
从1994年开始,正版唱片在大陆的销量就已经占整个华语区的51%了。
不是销售额啊,当年,大陆的消费能力摆在那儿,销售额就是上不去的。
可就算是销售额上不去,上千万的销量市场谁不想要啊?
说得再难听一点,磁带和cd这玩意生產成本不高的。
只要能卖进大陆那就是闭看眼睛赚钱。
但可惜,国际巨头做不到肆无忌惮。
如果只是这些,那也就算了,真正让巨头难受的,那是大陆的盗版能走出来。
南粤小渔村嘛。
90年代,唱片业里的绝大多数盗版,那都是从这儿出来的。
由於离著香港近啊,新唱片上市三天,市面上就能有盗版了,就算离著台湾远了点,一周之內岛內的盗版商们也能弄到这儿的货儿。
然后,国际资本就麻了。
我进去难,你出来易,那这生意还怎么做啊?
他们想不到解法。
最开始的那两年,他们还能忍,千不掉生產方就把渠道一堵,这样还是能挣钱滴。
但隨著自家后院的著火,网际网路音乐的爆发,他们便彻底阿西巴了。
当他们在美国本土都干不掉数字盗版后,华语区的价值在他们的眼里啊,那就是一降再降的,而就在大伙都没心思也没能力拯救华语区时,当下,竟然有人能冒出来,把他们十年前的设想,也就是『华语区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这他妈的是什么鬼啊!
为什么会有人在这个时候逆流而上啊!
汤米·魔图拉不理解。
但一一“喉—..—”
长嘆一口气。
重新坐起了身。
再次翻阅报告。
虽然在大中华区递交的文件里明確的写著,筱晓此次的成功蕴含著百年难遇的偶然,可偶然而来的成功就不是成功了吗?她这两百多万销量所对应的钱不是钱吗?
所以,当筱晓收穫了这样的成绩后——·
“不行,现在必须得签了。”
“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也不是版权的问题,而是股价的问题。”
没错!
在汤米·魔图拉看来,当下,签下筱晓,那已经不是她有没有才华的事了!
现在,是不签下她,索尼就会丟掉市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