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朱元璋分不清”登顶,歷史博主科普:“一个和尚当到亡国,一个和尚当到开国——选择比努力重要啊!”
“屁嘞,朱元璋那是没的选好吧?萧衍纯纯沙雕,他那是生下来就是在罗马,而朱元璋呢?开始当和尚是没得选,不当就饿死,后面不当和尚也是没的选,他倒是想,可是不让啊!”
外卖小哥很快乱入:“陛下(朱元璋)送外卖,大师(萧衍)送斋饭,我选后者因为免差评!”
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视频。
比如萌宠乱入,有up主弄出来了橘猫头顶迷你乌纱帽,爪按《大明律》绘本,主人配音:“朕判你每日上供罐罐,钦此!”
宠物博主集体跟风,#猫猫治国#衍生话题爆火。
同时,线下打卡也被引爆。
明孝陵ar朱元璋npc被玩坏——游客故意答错“反腐手段”,虚擬帝王暴怒甩出“剥皮实草”动画特效,嚇得小朋友哇哇大哭!
夫子庙茶摊老板蹭热点推出“洪武特饮”,扫描杯身二维码触发隱藏剧情:朱元璋点讚“比朕的粗茶好喝”,销量当日翻三倍。
金陵文旅局连夜推出联名套餐——“洪武帝王宴”(鸭血粉丝汤+糙米饭)和“萧衍素斋包”(香菇菜包+佛手酥),结果都成为了无数游客的打卡新地点。
网友调侃:“吃完朱元璋同款,打工更有劲了!”
而六朝博物馆的ar打卡点,新增了“萧衍出家模擬器”,扫码可触发虚擬木鱼,敲满100下解锁“菩萨皇帝”电子证书。
仅仅两天的时间,金陵城文旅数据就狂飆。
金陵酒店预订量同比暴涨300%,明制汉服租赁店排期到下周,老板表示:“龙袍早租光了,现在连太监服都有人抢!”
金陵城大街小巷都是一片黄袍加身。
同时网络上,ai数据统计,这波活动,让ai软体使用频率直接爆炸,而关於六朝古都,洪武大帝,朱元璋,等等相关问题,提问量暴涨几百倍。
而这波赞助商们也同样的不亏。
反而都贏麻了。
因为814福利节的运作模式已经很成熟,所以,很早之前,多家赞助商就著手推出了活动定製款礼盒。
参与活动赠送的礼盒,都是带有活动標识的,分成各个系列。
比如零食品牌推出的【洪武大帝创业礼盒】,包装设计成“玉璽匣子”,开盖弹出迷你朱元璋人偶,附赠“帝王创业指南”说明书:
“乞丐版”套餐:粗粮窝头造型饼乾(配破碗贴纸)+“逆袭能量”牛肉乾(包装印“北伐军粮”)
“帝王版”套餐:龙纹凤梨酥(刻“奉天承运”)+“反腐剥皮”辣条(文案:“贪官?辣到灵魂颤抖!”)
结果他们的同款產品上线之后,直接卖爆!
网友晒单玩梗:
“收到『玉璽』当场登基!建议附赠空白圣旨,我要写『赐室友终身洗碗』!”
“辣条太应景,吃完真的想手撕贪官(室友偷我辣条已伏诛)!”
第一周的活动彻底引爆。
网友们玩的开心,同时又因为活动而主动去了解相关的歷史知识,金陵城文旅自然也很开心。
之前他们还酸长安文旅,现在真的不用酸了,因为这波福利他们也吃到了。
短短几天的时间,金陵的游客数量就不弱於之前的长安。
商家们同样的不亏,虽然这波是歷史主题,他们只是提供定製款礼包,可是架不住,这波活动的热度太高了。
他们的定製款礼包推出后,直接就卖疯了,同时还宣传了自家的品牌。
这种性价比,高到爆!
814福利节也同样的因为这样的活动越发地深入人心。
毕竟,虽然这波活动好像是有门槛的,可是实际上,还真的很低。
你不会製作短视频?没关係,你可以拍照写文案,不会写?更没关係,ai软体一手可以搞定!
有的玩又能免费拿礼品,甚至免费旅游,让大家玩的开心,吃的开心!
按照网友的话说:“以前觉得朱元璋=课本老头,现在满脑子都是他拿碗討饭的魔性画面!”
“建议下一站长安!我要看李世民和武则天pk直播打投!”
“老祖宗:没想到死了几百年还能当顶流爱豆.#內娱捡到鬼了#”
这波连官方媒体也下场点讚。
官媒《人人日报》发表专题评论文章《让歷史“活”起来的正確姿势》,高度评价“古都101”系列活动。
文章指出:
“当外卖小哥披著『黄袍』送餐,当网友用『打投c位』爭论千古一帝,我们看到的不是对歷史的消解,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破圈。
814福利节用『开局一个碗』的网梗包装朱元璋的逆袭,用『帝王dna挑战』让年轻人主动翻起《明史》,这种『玩著学』的模式,恰恰击中了当代文化传承的痛点——与其板著脸说教,不如让年轻人自己成为歷史的『自来水』。
文章特別点讚活动设计的“三重参与机制”:
零门槛参与:外卖小哥用保温箱玩“洪武专送”cosplay,学生党拿课本拍“帝王批奏摺”段子,让歷史人物从教科书走进生活场景;
有深度的互动:ar技术復原明孝陵时,游客扫描二维码就能触发“朱元璋反腐考题”,答对解锁电子勋章,比单纯参观更有获得感;
可持续的发酵:网友自发整理各朝帝王功绩对比表,衍生出#歷史人物简歷大赛#等子话题,形成“越吵越求知”的良性循环。”
当洛阳网友甩出《资治通鑑》原文捍卫武则天,当咸阳粉丝列出秦统一六国的標准化改革,这些『地域battle』本质上成了全民参与的歷史课。”
文章最后强调,“文化传承不需要正襟危坐,让年轻人用表情包为老祖宗打call,用短视频还原歷史场景,才是这个时代最鲜活的文化自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