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烛龙,大龙潭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风雨是謁——”
越往后念,字跡越是模糊,以至於陈阳虽有重瞳珠在手,也难以完全解读。
好在陈某人见多识广,从其他处见过这段文字的后续,他回忆著道:“这上头说的,与大荒北经的记载相似——·所述正是烛龙。”
陈阳对眾人道:“相传此物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便是天黑,不用进食、不用入睡、也不需休息,为天地万物带来光明———“
张玉琪则道:“烛龙也称烛九阴,是钟山之神,可为什么会在这白蛇棲息的深谷,出现记载它的碑文?按照先前的推断,白蛇或与传闻中的白帝有关,难道这白帝与烛龙之间也有什么关联?”
陈阳看看掌上光泽夺目的內丹,“你说,会不会烛龙就是白帝?这白不一定指顏色,亦有可能是指白昼。寻常妖物的內丹,可没有这般光亮,就是灯烛也远远不如有了这玩意,以后道场夜间就不用再点灯了。”
“好岁也是大妖的內丹,你不將其炼製一番,却要用来照明?”张玉琪说道,“这条大蛇明显是异种,若是炼化了其內丹,说不定你也能掌握些先天神通。”
“这件事之后再议。”陈阳將白蛇內丹收起,“谷底周围再无奇异之处,若是还想要找一找白帝古陵的线索,恐怕只有试试看向下挖。”
“可是,咱们这次出门並没带上掘子甲。”苗月儿道:“手头没有合適的器具,只怕不大方便。”
“也没那么麻烦——”陈阳却道,“之前没有掘子甲的时候,我就曾运用过另外一种法子,若只是探查地下形势,其实並不用凿出多大的洞穴,重要的是,
怎么才能打得足够深。”
说著,陈阳从隨身携带的事物中,取出一个奇形怪状的半圆筒,其底部还有可供抓握的把手,把手本身也是套筒形式,可额外加长:“这东西名叫管儿插,
专用来放血,別看它不甚起眼,若是捅將进去,只需轻轻一拧,伤口的血就再难止住,是行走江湖时的利器。”
陈阳拿著这柄管儿插,走到不远处的箭竹林旁,比划了一会儿,便下一根箭竹塞进套筒中,又以楔子將其卡住,
“这样子加长后,此物文有个別名,唤作『洛阳铲』,乃是探土的利器。”
身体站直,两腿叉开,陈阳双手握杆,置於胸前,剷头著地,位於二足尖之中,隨后用力向下,笔直地一铲子打了进去。
接著,他又不断將剷头旋转,四面交替下打,直到杆子再不能向下后,又以一根新的箭竹延长杆部,直到一连打入地面数丈,方才停歇。
动作看似简单,然而使用这洛阳铲的讲究,便是发力要稳,钻洞要直,若是有所弯曲,便不好再將剷头取出。非行家里手,决然做不到陈阳这般熟练。
准备回铲时,陈阳反向转了数圈,以肩头顶靠在杆上,借势上拔。
这一铲子虽是纯粹的手艺活,与道法修行並无关係,內中却也蕴含著甚深智慧,有寻常法术难以企及的妙处。
陈阳將剷头中的土抠下,竖著瓣开看了看断面,隨即摇头道:“不用再看了,再往下的都是死土,不会有东西。”
周边几人正好奇地旁观,见陈阳如此说,都不免有些疑惑,於是后者只得解释道:“地下的土质若是细分,成百上千种也不够用,但若是粗分,不外乎生土、死土二种。所谓死土者,也即未曾翻动过的土壤,与下头埋有墓葬、遗蹟的生土,有著明显的区別。”
尤宸溪恍然大悟,心道陈兄不愧是搬山派的掌门,对於这地下的事果然门清,也不知歷代搬山道人发了多少处古墓大藏,才钻研出这般精深的手段,小小一个剷头,都有如此多的妙处。
“难不成,就这么扑了个空?”张玉琪有些不甘心地道:“莫非这谷底就没有其他奇怪的地方么?”
“到底还是有了些新线索,再加上这么颗內丹在手,怎么也算不上扑了个空。”
陈阳说道:“我看这峡谷多半只是这条白蛇的巢穴咱们既然发现了那块石碑,就证明附近必然有与其相关的地方,再找找也便是了。其实寻找上古遗藏,本就不会是什么顺风顺水的事情,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地形也在不断改变,今时今日的样子,未必就是曾经的模样,所以无功而返亦是常事。你们不妨想想,临近此地的那一座深潭,叫什么名字?”
“陈兄是说大龙潭”作为本地人的尤宸溪最先反应过来,“大龙,烛龙—难道说,陈兄认为那古陵在大龙潭底?”
陈阳略有些异地看了他一眼,心道这人反应倒是不错,难不成除却修道之外,还有著干自家这行当的天赋?
“也只是有这种可能。”陈阳並没有將话说死,“至於是否真的如此,还是需得探查一番后方才知晓。”
“大龙潭这名號的由来,其实已不可考。”尤宸溪坦陈道:“至少,在太和宫建成之前,这地方就已经被如此称呼。只是传闻,此潭中有龙居住,每逢月圆之夜,便会腾空而出。”
陈阳追问道:“可曾有人亲眼目睹过那条龙?”
“没有。”尤宸溪摇头道,“终究也只是传闻而已。”
“虽是传闻,但先前我远远看去,发现那地方的格局確实不错,两岸山势高耸,林木茂密,形势恰如双龙戏珠。”陈阳说道,“不然,那些个丝也不会来此附近棲息,虽说禽兽之辈不晓形势,更不懂得寻龙观星之法,却天然有著趋吉避凶之能。这等深受野兽喜爱的地方,必有其特异之处。”
“几位,眼下时辰还早。”陈阳抬头看向深谷顶部,提议道:“咱们现在动身,或许能赶在日落之前抵达大龙潭。”
一日之间,下到峡谷的最深处,然后再重新攀爬而上。如此一来一往,不知要耗费多少体力。也就是陈阳等人有些道行,才能完成如此旅途。
白蛇毙命后,峡谷深处终年不散的浓雾,也跟著缓缓散去。
如此看来,或许这满是瘴毒的浓雾,便是从其口中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