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焚书坑儒,兵分两路
“古时的贵人讲究事死如生,祖龙陵內有个类似钦天监的地方,倒也在情理之中。”
徐弘远道:“只是我们在此耽搁了不少时间,更有几位墨家兄弟因那龙火受伤,似乎有些不值当?”
“值不值当,得看这中宫里头都有些什么。”陈阳说道:“无论如何,反正都已经走到了这里,还是进去瞧上一眼吧,兴许会有什么意外收穫。”
通往中宫有一段玉阶平台的宽阔地带,上头隱有风雷之声,本该充斥著风火神雷,但因巽、震、离三宫尽皆被破,已再没有任何威胁。
陈阳无惊无险地走上前,衣服甚至没有沾染哪怕一颗灰尘,抬手將紧闭的两扇大门推开后,一股奇特的气味隨即迎面而来。
这味道有些像是烘烤过后的松柏,说不上好闻与否,只是让人精神一振。
“我说这地方怎么半个人影都没见到。”陈阳看清了殿內的情形,站在门口调侃道:“原来,人都被安置在这中宫之內——“
这座宫殿內部很是宽,几乎是外围诸殿的数倍,四周存放著大量竹简、已在架子上堆积成山,中心处有一张长桌,上头堆积著算筹之类用於推演术数的工具,还真是个用来做学问的地方。
眾多书架大体分为了上中下三层,相互之间以木製的阶梯、栈道相连。
陈阳方才闻到的那阵特殊气味,实际便是由海量的竹简所散发,大概也算是一种较为古老的书卷香?
实际,陈阳猜测到,这等强烈的气味应该是因为殿內竹简受到了某种特殊的防腐处理。
为避免虫蛀或者腐朽。一些藏书较多的大家族,每逢天气好时都要將库房內的书摊在阳光下,美其名曰“晒书”,也是出自同样的原因。
祖龙陵中不见天日,晒不了太阳,就只能用药水浸泡,再在表面刷漆,以避免竹简的腐朽。
陈阳方才口中所说的“人”,则是几个身著窄袖短儒、头戴高山冠的人影,尽数被吊索穿了琵琶骨、悬掛在房梁之上,气息早已断绝,乾瘦小的身躯只勉强保存著个人形,
根本无法分辨样貌。
“奇怪。”张玉琪不解道:“这好端端的,祖龙为何要將这么几条老腊肉掛在这里碍眼?”
她对於几人的形象比喻,令陈阳也忍不住一笑,细细看了一眼后又道:“..—那几人的背后好像还有什么,或许能为我们解答原因———“
陈阳眼尖,在见到空中人影似乎背负著什么东西后,便直接施展搬运法將其取下,拿在手中。
这东西正是所谓的“明桔”、也称“名桔”,实际就是刑场上被杀头的犯人背负的事物。一般是用削薄的木片记录著犯人的姓名、罪状,好在处决时验明正身。
陈阳手头的这块明以一手十分工整、气势雄浑的小篆写就,于姓名一栏处写的正是“卢生”。
他正在端详,一旁徐弘远也见到了这明桔,似乎又有话说。
“师父,这桔板上的字似乎是李斯亲笔。”
徐弘远以较为肯定的语气道:“我在魏国公府时,曾收藏过一篇后人临摹的《仓頡篇》,学里行间与这有七、八成相似。”
“这么说,这玩意还算是件墨宝了?”陈阳掂了掂手上的明桔,“你对古玩字画的了解比我更深,既然这么说了,那想必没错李斯人称小篆之祖,留下的真跡却是凤毛麟角,若此物確实是他的手笔,价值恐怕难以衡量。”
祖龙一统天下后,因各国所用文法不一,一种字有好几种不同写法,对政令实施形成了极大阻碍,於是命令丞相李斯整理诸国文字,刪繁就简,形成一种推行於天下的全新字体,也即所谓“书同文”,而被推广的字体,正是“小篆”。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李斯不仅是小篆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与胡毋敬、程邈、赵高等人齐名一一没错,正是那位指鹿为马、玩弄权术的宦官,虽然这人的名声很臭,却有著一手好字,其作《爱歷》六章,与李斯的《仓頡》七章、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七章,共为当时字体规范。
世上常说字如其人,实际这话不能算对。除却赵高外,开创了瘦金体的宋徽宗也有笔好字,一样是个糊涂的亡国昏君。
“若此物的確是由丞相所书,想来这人的身份很不一般。”苗月儿在旁问道:“只是,我却没怎么听说过卢生其人—
“卢生是秦时有名的方士,说来,徐福虽然大名鼎鼎,严格来说也是这人的后辈。”
张玉琪家学渊源,对於先秦时眾方士也有著些了解,向眾人讲述道:“所谓方术,也即长生之术、阴阳纬之学。上可沟通天人,下可炼药成丹,算是当今玄门的前身。卢生本是燕人,相传其“晓世事,通鬼神”,故而被祖龙所用。为了应对六国后人的诅咒,祖龙曾在其建议下故意隱藏行踪、修建多处宫室別院,可谓很是信赖。
只是好景不长,因屡次出海、耗费巨资都未能顺利取得长生不死之灵药,祖龙因此越发对其不满,於是卢生便伙同其他方士一齐逃离了京城,並私下讥讽祖龙刚戾自用、贪於权势,还妄想能得仙药而长生,此举最终彻底激怒了祖龙,成为了后续『焚书坑儒”的导火索。”
陈阳补充了一句:“其实焚书也好、坑儒也罢,都是祖龙消灭异见者的手段,其实当时被坑杀最多的乃是方士,只是因为儒生最会叫唤,才显得他们像是吃了多大的亏一样。”
“被这样玩弄欺骗,谁的心里都有火,难怪要將尸身悬起示眾,想来是为了以做效尤、警告其他人。”陈阳肯定地道:“剩下的几具尸首,似乎就是曾与卢生一齐逃出咸阳的那几个,史书上说其下落不明,看来临了还是一个都没跑掉、全都被抓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