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次背锅也算是背得值了!
忙完了商税的事情之后,接下来的几天里朱慈烺也没閒著,他亲赴山东各地,查看当地的受灾状况。
隨后,他又派人从周边富庶之地买来了一批粮食,用以賑济受灾的百姓,解其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鑑於山东当地灾情的严重性,朱慈烺毅然决定山东本年的商税暂且不予上缴国库,而是全部投入到賑灾事务之中。
这个消息一经宣布,当地的百姓欢呼雀跃,对崇禎的这一善举讚不绝口,纷纷称讚崇禎圣明仁爱。
没办法,毕竟现在崇禎是皇帝,所以这道圣旨是以崇禎的名义颁布的。
崇禎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自然也表示赞同,毕竟他可没忘记大明內帑现在还躺著一亿多两白银,也不缺这点银子。
用这点银子换来山东百姓的爱戴,他自然是愿意的。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专程前往水泊梁山,对李青山等一干人等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就连张安生也安排了一个七品文官。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目的便是確保在自己离开之后,水泊梁山能够维持稳定的秩序,不致再生事端。
毕竟水泊梁山刚刚安定下来,若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新的动乱,真要这样的话,那么他此番前来所付出的心血便將付诸东流。
同时也是告诉山东各地官员,水泊梁山现在是他朱慈烺罩著的!
然而,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朱慈烺在水泊梁山转悠了两天,也並未遇见如武松那般武艺高强的豪杰之士。
所见到的大多是朴实无华的农民、渔夫以及漕工等普通百姓。
由此可见,他之前对水泊梁山的期望有点太高了,本以为会是一群英雄好汉,结果呢?
就是一群普通的百姓罢了!
再次回到济南之后,朱慈烺依照先前的规划,从隨行的军队中精心挑选了一批士兵,组建了一支人数约为一千人的专业的税收军队。
他还以为这支队伍起了个名字:大明税务军!
然后把他们下放到了山东各地,负责在山东各地严密监督税收的征缴情况,坚决杜绝任何偷税漏税的行为发生,以確保商税的收缴。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朱慈烺又接见了山东的各级官员,然后告诫他们关於商税的重要性以及賑灾的各种事宜。
直到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安排妥当之后,朱慈烺这才和崇禎踏上了返回京城的旅途。
算算时间,他们离开京城已经二十多天了,也是时候回去了。
就在他们回京的途中,京城那边早已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喧囂之中。
起初,朱慈烺接连几天没有按时上朝监国,文武百官们也並没有太过於在意。
毕竟这种事情也不是头一天发生了,文武百官们早已见怪不怪。
然而,伴隨著时间的推移,一些官员逐渐察觉到了事態有点不太对劲。
毕竟,一日两日不来上朝尚可理解,但若是长达十余日都未现身朝堂,这便绝非寻常之事了。
於是,部分官员前往东宫试图向太子进諫,也有一些官员选择在宫门口跪拜,想要覲见崇禎。
然而他们均未能如愿以偿。
不管是太子、还是崇禎,他们一个都见不到!
到了这会儿,文武百官们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安。
既然见不到太子和皇帝,那他们就只能去找內阁了!
於是乎,这些官员就把几位內阁大臣给围了起来,急切地询问究竟发生了何事,怎么太子和崇禎最近都不上朝?
而且也拒绝接见他们。
四位內阁大臣中,只有內阁首辅薛国观是知道实情的。
但同时他也知道此事干係重大,说出来的话一定会得罪朱慈烺,所以无论百官们如何追问,他都始终坚守沉默,咬紧牙关不肯吐露半个字。
至於其他三位內阁大臣,因为对此事一无所知,他们自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过,真相终究是难以长久隱瞒的。
没过多久,一道从山东加急传来的圣旨瞬间在京城引发了轩然大波,令文武百官们惊愕不已。
同时也终於解答了文武百官们一直以来的疑惑!
因为这道圣旨,正是朱慈烺在山东发布的加派全国商税的圣旨!
收到圣旨的时候,文武百官们都是一脸懵逼。
不是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崇禎和太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去的山东?
他们这些文武百官怎么毫不知情?
还有,圣旨不应该是在京城发布,然后下发到全国各地吗?
怎么变成从山东下发到京城了?
到底哪里是京城啊?
就连薛国观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都感到无比震惊。
虽说他事先知道朱慈烺准备去往山东,却万万未曾料到崇禎居然也会跟著一同前往。
当然,这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道圣旨中的內容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把所有的文武百官都给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崇禎竟然宣布要加征商税,將太祖时期所制定的三十税一直接提升至十税二!
並且明確规定,若有商人不缴纳商税,便不得继续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这一消息对於文武百官们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如同天塌地陷一般,令他们感到惶恐不安。
因为能在京城里当官的,多多少少家里、或者亲戚家都有点產业和商铺,而且藉助著他们的关係,这些產业和商铺都是不用交税的。
可现在,崇禎居然下旨要收商税,而且一收就是十税二,这简直就是直接从他们的口袋里抢钱啊!
他们忍不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新的商税政策的,朝廷里还是有那么一批官员真正为大明朝考虑的。
他们知道一旦推行这样的商税政策,那么朝廷將会多出一大笔的税收,这对於国家而言是好事。
所以对於这样的事情,他们自然表示赞同。
还有一部分官员保持中立状態,这些人在京城无权无势、既没有什么產业,也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只靠著微薄的俸禄生活。
他们不敢支持任何一方,只能保持中立。
於是乎,此后的连续数日里,朝堂之上仿佛炸开了锅,只要一上朝,文武百官们就围绕著商税改制的问题爭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嘈杂之中。
即便是內阁的几位大臣,面对如此激烈的纷爭,也感到束手无策。
面对这样的场景,薛国观不由得在心底暗自感嘆:
这位太子爷的行事当真是高明莫测,本来以为只是去山东平叛的,结果没想到顺手还把大明的商税给改革了。
这件事最聪明的地方在於圣旨是从山东发到京城的。
同时皇帝和太子都不在京城。
这样一来文武百官们就算想要去找太子和皇帝抗议,他们也找不到人。
而且圣旨已经发回京城,不照做的话就是抗旨,这些文武百官们又能怎么办?
如果是以前,就算抗旨崇禎也未必会杀人。
但现在,你抗旨试试?
崇禎不把你全家杀光,都算他仁慈了!
所以,在眾人激烈地爭论了数日之后,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无奈地尘埃落定了。
没等崇禎帝与朱慈烺返回京城,户部那边便已紧锣密鼓地开始依照圣旨的旨意行事,率先在京城范围內全力开展商税的徵收工作。
並且严格按照改革后的十税二进行执行,丝毫不敢有所懈怠。
本来以为这样的政令下发之后肯定会引来大量商人的不满,毕竟朝廷这税收的著实是有点太狠了。
一下子从之前的三十税一提高到了十税二,整整提高了六倍!
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接下来的几天里,除了偶尔会有少数几个大商人前来闹事,表达他们的不满与抗议之外。
其余眾多的小商贩们却表现得相对较为平静,就好像这件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係似的。
究其缘由,其实並不复杂。
因为这些小商贩们本就势单力薄,没有什么权势和背景。
以往在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时,所缴纳的税额都高於十税二的標准,而且还时常遭受各种名目的额外税费的盘剥与压榨。
可是如今呢?
朝廷统一规定按照十税二的標准徵收商税,並且明確承诺缴纳此税之后,便不再徵收其他任何杂税。
对於他们而言,这无疑是减轻了自身的赋税压力,因此自然也就没有了闹事的理由和动机。
更何况朝廷还下令取消对於商人的各种限制,从今以后,他们也能光明正大的穿綾罗绸缎、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光明正大的读书科举了。
这对於他们而言,完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既如此,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真正对此深感不满並想要闹事的,其实是那些往日里惯於偷税漏税的富商巨贾们。
他们以前凭藉著与官府之间的种种勾结与庇护,常常能够逃避纳税的义务,或者仅仅缴纳极少的税额,从而获取了巨额的利益。
然而现今,朝廷对於税收的征管力度空前加强,十税二一毫一厘皆不可少!
稍有差异便会被视作偷税漏税行为,到时候他们的货物將无法在市场上正常售卖。
这对於他们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他们一个个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却又无计可施,只能每天没事干了就去街上闹一闹。
同样的,商税改制之事还牵扯到了不少文武百官的家族生意。
以往这些文武百官凭藉著自身的权势和地位,在生意中常常享有免税或者少纳税的特权。
如今却要按照十税二的税率缴纳商税,这对於他们而言,简直就像是从自己的口袋里硬生生地掏钱一样,心中自然是一万个不愿意。
可面对圣旨,他们又没办法,只能咬牙先把税给交了!
只等著朱慈烺和崇禎回来之后,再用『祖制不可改』这个说法来和崇禎进行抗议。
就这样,在朱慈烺和崇禎尚未回到京城之前,京城的商税便已经按照十税二的税率有条不紊地开始徵收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