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虽然宗室子弟確实都是废物,但这话你不能说出来啊!
突然就在这时,倪元璐忍不住开口问道:
“殿下,那另一方面又该如何著手?”
不得不说,朱慈烺说的第一个办法確实很好,但倪元璐总觉得第二个办法应该会更好。
朱慈烺抬手示意倪元璐稍安勿躁,隨后这才继续说道:
“其二,究其根本,那些士绅豪强之所以死死霸占土地,无非是因为如今粮价高昂,有利可图罢了。”
“但倘若粮价不再那般高昂,他们自会逐渐捨弃手中多余土地。”
內阁大臣范景文听到这话,忍不住插话道:
“太子殿下,您这话固然在理,可究竟要如何才能让粮价降下来呢?”
“要知道大明的粮价已持续上涨数十年了,从未有过回落之势。”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道:
“范阁老说的没错,不过本宫自有办法,那便是持续从海外大量购买粮食。”
“想必诸位都已有所耳闻,今年郑家已经从海外运回了一批粮食,且今年入冬之前,还会有一批粮食运回大明。”
“虽说这两批粮食不算太多,难以对当下粮价造成显著衝击,但从明年起,朝廷定会加大採购力度。”
“今年运一千万石,明年便运两千万石,甚至三千万石,直至大明粮价彻底稳定下来。”
朱慈烺心中十分清楚,即便目前已经有了红薯和土豆,但因其口感始终不及大米和白面,且部分地区也不適宜种植,所以至少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內,大明还是会缺粮的。
故而每年从海外大量运送粮食至大明,便成了至关重要之事。
况且如今朝廷財库充盈,也並不在乎些许钱財损耗,哪怕因此亏钱也无妨,反正一切都是为了少饿死一些百姓。
伴隨著朱慈烺把话说完,现场又是一阵沉默。
眾人似乎都在思索著这个计策是否可行。
虽然从海外大量购买便宜的粮食確实可以缓解国內的饥荒和抑制粮价上涨,可是粮食要是太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啊!
毕竟穀贱伤农!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貌似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现在大名很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穀贱伤农?
还是先餵饱百姓再说吧!
大不了等到粮食的价钱稳定下来之后,再取消从海外运粮的行动也就是了。
这样想著,朱慈烺的这一计策自然贏得在场眾人一致支持。
“太子殿下圣明,老臣佩服!”
“殿下真是聪慧果敢,臣自愧不如!”
“大明有殿下,真乃大明之幸,臣代天下百姓谢过殿下!”
一时间,几位大臣反而纷纷对朱慈烺拱手行礼,言语间儘是钦佩之情。
当然,有几个人心里其实还是有些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若朝廷真从海外大量运粮,那么大明国內的粮价势必下跌,届时损害的可是他们的利益,毕竟他们可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朱慈烺的这个办法,无疑会导致他们手里的资產大幅缩水。
然而这终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身为內阁大臣,他们又怎好公然反对?
只能一个个恭维了起来。
户部尚书倪元璐更是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太子殿下儘管放心,户部必定全力支持郑家从海外运粮一事,无论郑家运来多少粮食,户部定会如实结清货款,绝无拖欠!”
朱慈烺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
再看一旁的崇禎,也早已激动得难以自抑,因为崇禎也知道朱慈烺的这些办法要是能够顺利施行的话,那大明百姓可就真有救了。
於是乎接下来的几日,《大明日报》可谓铺天盖地、满是宣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好处的內容。
实际上早在几个月前,《大明日报》便简单的宣传了一下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的好处,因此百姓对此多少有些印象。
如今朝廷再度大力宣扬,百姓们瞬间便回想起先前之事。
前后一联繫,他们自然领会到其中诸多好处。
毕竟往昔,百姓除缴纳田税外,还需承担高额的人头税、杂役税等等乱七八糟的税收,这就导致大明黑户极多,为的就是逃避这些乱七八糟的税。
但如今,朝廷將这些繁杂税种统统整合进田税,並且一次性收取,绝不再二次徵收。
对於那些家境贫寒、没有土地的百姓而言,连田税和人头税都无需再交,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毕竟並非所有人都拥有土地。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的话,那就是有地者按地交税,无地者彻底免税!
那些居住在京城里、名下没有土地、只靠做点小生意谋生的人们听闻此消息,简直可谓是欣喜若狂。
自家交了几十年的人头税和杂役税,突然说是以后都不用交了,换做是谁谁能不高兴?
有地的百姓们同样十分高兴,因为按照朝廷新规定的税收政策,他们现在要交的税其实比以前少多了,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
一时间,京城內外,大街小巷,到处都迴荡著百姓的颂扬之声。
不仅如此,朝廷已经下旨,开始劝说京城內的勛贵和官员出售他们名下的土地。
这些土地统一由朝廷收购,然后再转卖给百姓。
朱慈烺这边也没閒著,私下与张世泽打了招呼。
经张世泽一番运作之后,还真有不少勛贵、官员愿意將土地卖给朝廷。
毕竟太子爷都开口了,谁要是没点表示的话,这不是看不起太子爷吗?
一番忙碌下来,朝廷很快便购置了整整三十万亩土地。
这些土地大多数都在京城附近,且大多为肥沃良田,价格自然不菲,平均一亩地高达十五两银子。
如此算来,这三十万亩土地,朝廷足足耗费了四百五十万两白银。
不过这点银子对於如今家底殷实的户部而言,根本不值一提。
毕竟户部帐面上实打实存有两亿两白银,简直可谓是財大气粗。
因此户部极为爽快地拨付了这笔款项。
当然,这也並非纯粹支出,毕竟这些土地最终是要售卖给百姓的,所以到时候肯定会回收一部分银子。
而且为防止百姓故意借贷购置土地,户部经慎重考虑,最终决定收取少量利息。
如此一来,既能確保百姓有能力偿还欠款,又能避免百姓盲目借贷。
总的来说,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著。
这一日,下朝之后朱慈烺回到东宫,原本正在书房里专注於翻看一份奏摺,却不知怎的,脑海中突然就想到了那些之前进京的藩王和宗室子弟的。
此前一来政务繁忙,诸事缠身,二来其他藩王和宗室尚未全部进京,所以朱慈烺也一直没有搭理他们。
虽说如此,但是这些藩王和宗室子弟的基本生活还是安排的十分妥当,每日的饮食供应都能得到保障,以確保他们衣食无忧。
毕竟再怎么说也是大明的宗室子弟,好不容易来到京城总不能让他们饿著不是?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特意吩咐礼部尚书王家彦精心挑选了一批饱读诗书、才学出眾的学士,前往教授他们读书写字。
同时,还让兵部尚书李邦华选派了一些久经沙场、精通军事韜略的武將,前去指导他们军事训练。
只是具体的进展情况究竟如何,他目前还不得而知。
想到这里,朱慈烺突然越发好奇起来,然后让马宝去把李若璉喊来,问问他宗室子弟那边目前到底有什么情况。
不多时,李若璉便匆匆赶到东宫书房。
一见到朱慈烺,李若璉立刻拱手行礼,恭敬说道:
“臣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微微点头示意,隨即直截了当地问道:
“最近这段时间,那些之前进京的藩王状况如何?”
李若璉赶忙回答道:
“回太子殿下,那些进京的藩王,如今皆已被安置在京城內的各个王府之中,王府四周,十二个时辰皆有锦衣卫严密看守。”
“加之他们也清楚自身当下的处境,故而並未发生什么其他事情,一切尚算安稳。”
朱慈烺听后,並没有感觉到太意外,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他虽然没有接见这些藩王们,可也没有限制他们的自由,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可以在京城內自由活动的。
不过也是因为如此,他们应该也知道了最近半年以来朝廷的各种政策和所作所为。
所以才不敢在京城里胡作非为,毕竟这里可不是他们的封地,一旦他们要是搞点什么么蛾子的话,肯定会第一时间被锦衣卫传到崇禎耳中。
而要是被崇禎知道的话,那他们肯定是没什么好果子吃了。
思绪迴转,朱慈烺紧接著又问道:
“那住在城外的那些宗室子弟呢,他们的情况如何?”
听到此问,李若璉的神色瞬间变得有些尷尬,眼神中透露出些许犹豫,似乎不知该如何作答。
朱慈烺见状,心中已然明白事情恐怕不太乐观,便说道:
“有话但说无妨,他们什么样子本宫心里大概也有数,不要如此吞吞吐吐。”
李若璉听到这话,这才鼓起勇气道:
“启稟殿下,城外那些宗室子弟的情形怕是不太妙。”
“据锦衣卫密报,那些宗室子弟每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閒,对军事训练敷衍了事,从不肯认真训练。”
“前去教授他们打仗的將军们对此极为愤慨,却因他们身份特殊,又不敢对他们做些什么。”
“还有那些前去教他们读书认字的文官,也被他们气得不轻,但同样碍於他们宗室子弟的身份,也是敢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