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內阁议事
周长风的担忧不无道理,虽然他对於古典歷史並不感兴趣,但多少也对歷朝歷代有些许了解。
在外交上以强硬著称的大明虽然有“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之誉,然而在他看来就是从宋朝的怂包之极端转为了另一个极端。
这一点是受民间风气所裹挟的,明人不齿於宋之软弱,纵观大明三百年,即使是稍显温和的外交態度也会被文人墨客所反对。
本身古典时代的外交手段就很少,无外乎纳贡、称臣、送质子、和亲、禁止贸易这几样,而大明的政治正確又不允许它们出现,於是就只剩下战爭一种选择了。
客观看待的话,周长风认为这同样称不上合理,须知战爭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无疑是最耗费资源的下策,许多时候完全可以用更少的代价达成目標。
本国鼎盛时,如此强硬的外交態度倒还好,反而能鼓舞人心;但当本国衰落时,继续这么强硬就是在加速灭亡了。
宋明二者之极端显然是不可取的,磅礴的战爭实力固然能振奋军民,可这是“死劲”,而灵活的外交手段能起的则是四两拨千斤之妙用,此曰“化劲”。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应用得当,方可於外交博弈中占得上风。
这一天的晌午时分,紫禁城,文华殿。
追溯歷史的话,首创於永乐年间的內阁通常於文渊阁办公理事,这个规矩在后明也一直沿用下来,因为文渊阁的位置和规制等级確实適合作为內阁大学士们的工作地点。
不过在宪政之后,重组的內阁就搬到文华殿了。
由於现代国家的政务数量远超古代,所以內阁成员数量至少也有十几人,空间有限的文渊阁因为还要负责藏书所以显得有些拥挤。
文华殿原本是用来讲习经筵的地方,不过如今几乎用不著,於是乾脆就搬到这儿了。
虽然有“復设丞相,总管参画机务;置內阁辅臣十二,共参机务。”之例,但內阁辅臣不一定是十二人,许多时候会稍多一些。
与英国內阁成员们享有chancellor、minister、lord、secretary等称號相近的是,大明的內阁辅臣们同样沿用了从前的习惯,即额外加衔为大学士。
奉天殿大学士主管人事工作,即人事阁臣;
华盖殿大学士主管財政工作,即財政阁臣;
谨身殿大学士主管民政工作,即民政阁臣;
文华殿大学士主管外交工作,即外务阁臣;
武英殿大学士主管国防工作,即国防阁臣;
这五位內阁辅臣最为重要,被称之为“上五相”,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內阁成员,比如负责教育的、水利的、卫生的、交通的等等,他们统一加衔为文渊阁大学士。
內阁以丞相为首,不对諮政院(议会)负责,只对皇帝负责。
不过很重要的一点在於,內阁虽然不用在乎諮政院,但是却受都察院的监督。
这是不同於典型二元君宪制度的一个特殊之处,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这是当年新党在妥协的时候做出的最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