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别的封疆大吏说来此补给, 郑继宽等福州士绅们定会将这“补给”当做孝敬,金银奇珍打包好奉上,好送走这尊大神。
但来的是德亨嘛, 这……
这补给,恐怕真的只是补给了。
士绅们眼看着德亨随着郑继宽和满人官兵进入福州城的城中城满城,止步在牌坊外。
等人影看不到了,众汉人士绅才去看陈实粟。
陈实粟捋了捋胡须, 对众人道:“这位公爷虽不喜繁琐俗物,但我等士绅的礼节是不能省的了。”
一老朽问道:“以陈公之见,我等需如何应对才算不是慢待呢?”
陈实粟看了一圈众人,道:“不如,我等备好金帖,于明日在隆裕酒楼设宴,若是公爷接了帖子,我等殷勤侍奉即可, 若是将金帖退回, 谁家没个红白喜事的,这宴席也不算虚设了, 如何?”
另一老朽点头,道:“如果,也算周全,众位以为呢?”
众人皆都点头,道“好”。
如此,他们就让他们当中书法最好的人亲写一张金帖, 送入了满城内。
每一座关中要塞城市, 省会城市内, 都会建一座满城, 用于八旗官兵驻防,和作为驻防官兵的家属、也就是普通旗人生活场所。
此为城中城,城中人不出来,城外人不得见,互不交涉,互不通婚。
所谓的满汉不婚,指的是旗、民不婚,因为旗人当中,有一个汉军旗。
汉军旗,就是由入旗的汉人组成的。
德亨上学的时候,课本上、老师讲的,都是大清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
等上了大学,接触的人更多,知识面更广阔之后,他就了解到,德亨就知道,史学界还有另一种声音。
就是,大清并不是大一统王朝,而是满洲集权各地分治的多元帝国。
证据就是,清朝在地方上,对蒙古、青海、藏地、汉地十八省,和朝鲜、暹罗国等附属国一样,施行的是不同统治制度的羁縻统治政策,而不是全国上下,采用同一个统治制度。
连官方文字都没有统一,各用各的。
比如,蒙古各部,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治理方式,部落的奴隶主是王公,王公是大汗赐封的。
大清皇帝在草原上被叫做大汗,而不是皇帝。这个大汗和蒙古各部是亲戚,也不是传统的君与臣、上与下的关系。
是不是和朝鲜这些附属国很像?
再说准噶尔汗国,也就是后来的新疆省,人家既然叫做汗国,那就是有自己的汗王和自己的统治体系,和大清除了朝贡,再没有其他关系,连派驻官员都没有。
再说西藏,人西藏也有藏王,也就是护法王,还有□□喇嘛,施行的是政、教合一的统治,和大清除了一个封测喇嘛之外,更没啥关系了。
当然,现在藏王被大策零多尔济杀死了,新的藏王还未立,这就是一个机会,以后是立新的藏王,继续羁縻统治,还是由北京派遣官员,设驻藏官署,将西藏纳入满清统治,这都是未知。
青海也是一样,青海虽然没有称汗国,但有亲王、有郡王、有国公、有台吉,还有寺庙、灵童等,政治体系更倾向于外喀尔喀蒙古。
按说满清入关,杀的汉人人头滚滚,坐了汉人的江山,应该是实际统治了汉人了吧?
但也没有。
具体来说,只是统治了一部分汉人,这部分汉人是指汉八旗,也就是入旗的汉人,也被叫做旗人。而没入旗的,则被叫做民人。
在这个国家里,有两套律法,旗人施行八旗律法,民人施行民人的律法,旗人住在原本汉人的城市里,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安全感,还是为了作为区分,自己又给自己建了一个满城,是为城中城。
形制上,将自己和民人隔绝开来了。
按这样算的话,旗人才是这个叫“清”的国家的正经公民,分权贵和平民,而民人,则是旗人的奴隶。
而这群“奴隶”,也不是由满清皇帝直接统治,也不是由通过科举入仕的汉人官员统治,而是由当地士绅统治。
皇帝任命的官员管理的,就是这些士绅。
皇帝官员士绅。
然后就没有了。
什么平民百姓,在八旗眼中,平民百姓是说有地、有产、有宅的士绅和富户。
那些匍匐在泥土里的贫民,跟待宰的猪狗无甚差别。
德亨始终觉着,在八旗人眼中,最底层的这些民人,是没有资格称之为人的。
这就是德亨最大的反感、始终不能接受之处。
历代王朝,都没有哪一个,像清朝的汉人这样的屈辱和卑微。
在德亨发现,向上不能兼容,康熙帝始终反对移民之后,他就另辟蹊径,以“买卖”之名,行移民之实。
在德亨打通了海上人口买卖这个通道之后,这门生意红火到要受考绩的官员都急眼了。
就是因为,不管是士绅以上的老爷们,还是那些商家大贾,都将底层贫民当做可以贩卖的“货物”,当做是无本的买卖,轻易的就给卖了。
德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因为太知道了,所以,他始终不能和这些人坐在一起,若无其事的吃喝玩乐,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