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几天。
杜家。
杜父终于收到了老二老三的来信。
老二说,过年不回来了,至于杜父说的顶工回城的事,他不愿意。
不用再劝。
老三的信也是一样的意思,他在拖拉机厂的服务点干得特别好,拖拉机开得非常顺手,上回秋收他出了力,心里特别得劲,他喜欢这样的生活。
至于杜父说的铁路工作,他不想接班。
不过,老三过年会回来。
杜母看了信,脸色白得很:“这铁路的工作,铁饭碗,这两个孩子怎么个个都不乐意?”这哪不好了?
不比下乡强?
杜父原本还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工作,现在看儿子们都拒绝了,心里也堵得很。
儿子不回来,他就得上班。
他上班,家里就杜母跟杜奶奶,还有时不时回家的杜得敏,为这事,杜母发了好几次火。
这日子过得没滋没味的。
杜母忽然有了一个主意:“老三过年不是回来吗,上回媒人介绍的那杨家姑娘,她家里都来问好几回了。要不这样,跟他们家说一说,过年把婚事定下来,把酒办了,让那姑娘嫁过来。”又低声说,“那姑娘是个好性子,又会干活,老三就算回了乡下,她可以留在咱们家,家里家外搭把手。”
杜父觉得这主意不错。
正说着。
杜家院外头来了信,是大程。
他一脸着急,“得敏送到医院去了,流了好多血,医院把人收了,但是钱不够……”
杜母:“怎么会流血,这还没到日子呢?”
大程吭哧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总不能说是自己儿子撞的吧。
杜父回头看杜母。
杜母直接道:“我手上可没钱,你跟你妈说,找她要。”老太太手里还有一点棺材本。
杜父进屋,去找了杜奶奶。
“得敏大出血去医院了?”杜奶奶惊得下了床,现在天冷,老人家身子弱,气血不足,窝在被窝里暖和一些。
“那姓程的是这么说的。”杜父道,“也没说是怎么弄的,只说钱不够。”
杜奶奶骂了姓程的几句,她好好的姑娘,嫁到程家出了这样的事,不赖他赖谁?
杜奶奶转身从床底下的砖逢里掏出了一个铁皮盒,颤颤巍巍的打开盒子,把里头一半的钱都掏了出来,递给杜父,“快送到医院去!”
她闺女的命要紧!
杜父去了。
钢铁厂。
唐工没事了。
俄文书倒是找到了,可是上面没有借阅者的名字,管理员借书簿那边的名单好像丢了,具体哪些人借了什么书,也查不出来了。
厉主任供销社那边请的假到期了,她是最先回去的。
唐小棠书店那边自由一些,她在确定父亲这边平安渡过了这场风波后,这才考虑回去的事。
不过她没有马上走。
“爸,钢铁厂这边最近动荡得很,要不你休个长假吧。”唐小棠劝唐工,“钢铁厂是个大厂,上面斗得厉害。”
还是避一避的好。
唐工:“不行,合金钢这边缺不了人,小宋不在,要是我也因为怕沾事走了,大伙都学我,那这合金钢还怎么研究?”
合金钢是制造炮弹的,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钢铁厂除了内部技术员工在研究外,也寻求了外厂的合作,这其中困难重重。
唐小棠心情沉重。
她爸要是还呆在钢铁厂,明年的祸事能避开吗?
就像沈江。
她都说了那么重的话,可沈江还是下乡了,说是不能他哥丢了工作。
十二月底。
机修厂的新式自行车的销量大涨,仅一个月,就销出了一千多辆,,除开成本,利润上万。谁都没想到这新式自行车能卖得这么好,回款会这么快。
新车间日夜运转。
机床都坏了两回,好在这里是机修厂,修起来也快。
一车间有防滑链的进账,倒是二车间,除了焊接跟去其他厂修理机器机床,反而没了其他油水。
三车间有一半也在帮着生产新式自行车。
这样一来,二车间反而落后了。
二车间的人心里都憋了股气,想要做出点东西来证明他们二车间不是拖后腿的。这思来想去,找到了舒师傅。
“舒师傅,这新式自行车原先是你提的,现在反倒没我们的事职,你去跟厂长说说,让我们二车间也跟着一起生产。”
舒师傅道,“咱们是焊工车间,有自己的活,年底这车间都忙不过来,哪有空跟着去生产自行车?”
厂里四个车间,已经有一个半在生产自行车了,他们这是机修厂,不是自行车厂,哪能个个车间都去产生自行车呢?
新车间。
杜思苦最近的活比较轻松,她一直在新车间帮忙,除了练习钳工的基础工之外,没有什么特别费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