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的。陈生现在是港岛商界的后起之秀,我们华润很想多和你这样的青年才俊交流学习。”
张建华笑著引路,“楼上会议室聊。”
会议室里已经泡好了茶。
寒暄几句后,张建华切入正题:“陈生,上次国伟回来,转达了你对天水围开发的一些看法,很有见地。
不瞒你说,这个项目现在確实是我们的一块心病。
投入巨大,推进缓慢,集团內部压力也很大。
今天请你来,就是想更深入地听听你的想法。
特別是你对港岛未来地產走势的判断,以及对我们这个项目有什么具体建议。”
张建华满脸笑容,態度非常诚恳。
陈秉文知道这是关键时刻,必须拿出真材实料。
他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说道:“张总,李经理,那我就直说了。
我认为,看待天水围,不能只把它当成一个地產项目。”
“哦?那应该当成什么?”张建华感兴趣地问。
“国家战略。”陈秉文沉声吐出四个字,“这是中资在港第一个,也可能是九七前唯一一个能成片开发的大型新市镇。
它的政治象徵意义,远大於商业收益。
上面看重的,不是华润靠它赚了多少钱,而是能不能在港英政府眼皮底下,证明华润有能力规划、建设、管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这是给九七后看的样板间。
如果做不好,或者拖得太久,外界会怎么看?
会说中资企业空有资金,没有执行力。
这会直接影响未来所有中资企业在港的发展空间和信誉。”
张建华和李国伟相互看了一眼,表情都严肃起来。
这个高度,他们內部討论过,但没陈秉文说得这么直白和尖锐。
陈秉文正要接著说下去,张建华突然挥手打断他的话,然后说道:“陈生,请稍等一下。
你的观点非常重要,我让公司的管理层都来听一听,学习学习!”
说完,他立刻对李国伟吩咐:“国伟,马上通知在港的各部门负责人,立刻到一號会议室开会!”
李国伟愣了一下,隨即立刻应声出去打电话。
不一会,呼呼啦啦,十几位华润的管理层陆续赶到。
张建华又郑重的將陈秉文介绍了一遍,这才请陈秉文重新开始。
陈秉文清了清嗓子,面对满屋子华润的中高层,继续说道:“刚才说到,天水围是战略项目。
既然是战略,就不能用普通生意的眼光来看待。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摊子铺得太大,想一口吃成胖子,结果消化不良。”
他拿起一支笔,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画了一个大圈,又在里面画了几个小圈。
“我的建议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
“第一步,战略收缩,聚焦核心。”他在大圈里圈出一个小块,“把所有资源集中起来,优先打造一个『样板示范区』。
就选最先启动、位置最好的一两个片区,集中所有人力、物力、財力,高標准、高质量地把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彻底做完善。
道路、水电、通讯、学校、医疗站、社区中心、还有一个像样的小型商业广场。
目的就是让市民和投资者能亲眼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品质有保障的新区雏形,这样才能快速建立市场信心。”
台下有人点头,有人沉思。
“第二步,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陈秉文继续说道,“利用核心示范区成功运营后產生的示范效应、人气和稳定的现金流,再將这些收益投入到下一个相邻片区的开发中。
就像滚雪球一样,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出售一片,回收资金再投入新开发。
这样每一步的投资规模相对可控,资金压力小,风险也低,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
“陈生,”一位负责工程的经理提问,“这样一来,整体开发周期会不会拉得很长?”
“慢就是快。”陈秉文回答,“现在贪快,资金炼紧张,项目停滯,反而是最慢的。
用滚动开发,虽然看上去慢,但每一步都走得很稳,资金压力小,反而能持续推动,最终的总时间未必比现在这种僵持状態长。
而且,风险可控。”
港岛目前房地產价格高涨,大家都想著快点建好然后赚上一波。
却没考虑过未来会发生地產崩盘。
陈秉文心里清楚,天水围这种周期长、投入大的项目,必须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
“陈生,”那位工程经理追问,“您说的风险可控是指?”
“资金炼风险。”陈秉文直截了当说道,“现在全港地產都在高位运行,融资成本高,销售回款压力大。
如果遇到市场调整,高槓桿的项目最先撑不住。
滚动开发,每个阶段投入有限,即便市场短期波动,也有迴旋余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