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万更求订阅】
全部以岗岩石,作为外墙装饰的百年纪念讲堂,贵宾接待厅内,徐铭时隔大半年,再次见到霍尔登院士。
对方穿着件休闲西装,头发虽以银白为主,却梳的一丝不苟。
目光湛然有神。
隐隐透着兴奋。
在身后奥斯陆大学的几位教授,及青年学者跟随下,迈步走了进来。
徐铭见此,不卑不亢的迎上前去。
“霍尔登教授,欢迎您来燕京大学访问。”他用流利的英语说道,主动伸出了手。
“恭喜你徐教授,史上最年轻的阿贝尔奖得主。”霍尔登笑容和煦,伸手与徐铭紧紧一握,话语中充满对徐铭的学术欣赏。
站在徐铭旁边的田纲,数学与科学研究院的王立群和陈跃民两位院士,随即分别与霍尔登握手,向对方出席百校数学大会,展示作为东道主的热情。
“欢迎。“
使得贵宾接待厅的氛围,立刻热闹起来。
不远处的媒体记者,快门键都要按冒烟,记录这数学史上的重要时刻。
标志着国内数学界,正逐步成为,世界数学的中心。
徐铭已经知道,自己在拒绝阿美瑞肯,国家科学院邀请情况下,能获得阿贝尔奖,正是霍尔登院士的提名推荐。
待双方在主座位坐下后,向对方表达感激。
“霍尔登教授,感谢您对我的认可,将阿贝尔数学奖颁发给我。”
“你在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上的工作,堪称杰作,令人惊叹。”霍尔登的语气真诚,毫不掩饰自己的称赞,“是最有资格,获得本届阿贝尔奖的数学家,这个决定是委员会共同通过的。”
话音才刚落下,紧接着又继续补充。
“另外我代表阿贝尔奖委员会,感谢你们举办这场大会,这将是见证人数最多的颁奖现场。”
“数学的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盛会,我们也期待与贵方,建立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田纲没等徐铭开口,面带微笑接过话茬回答。
在互相又交谈了几句,霍尔登等人被工作人员,暂时领去休息室。
等待上午的开幕式。
接下来的时间,贵宾接待室,又迎来不少熟悉身影。
包括波恩大学的拉波波特教授,及其学生舒尔茨,邱诚桐带队的箐华数学家代表。
至于普林斯顿大学方面,虽是较为陌生的教授作为代表,萨纳克和卡茨却也公开表示了祝贺,并预祝首届百校交流大会圆满成功。
就这样。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能容纳两千多人的,上下两层观众厅内,座位逐渐坐满。
放眼望过去。
绝大多数都是海内外各高校,优秀数学研究生。
最后徐铭这边,和霍尔登院士压轴入场,坐在前排贵宾席的位置。
上午九点二十分。
首届百校数学大会正式开幕。
……
和常见的大会流程类似,在燕大主办方,上台为开幕式致词后,很快便来到,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
演讲台上。
霍尔登状态松弛,面容透着慈祥,以阿贝尔奖的传统,为大家介绍获奖者。
“我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为徐教授颁发阿贝尔奖的奖章和奖金,这是我人生中,少有的一次新奇体验。”
“徐是我见过最年轻,也是最天才的数学家。”
“他构建的多尺度解析筛法工具,堪称一件完美的作品,令大量数论学家为之着迷,更彻底解决了,数学届悬而未决百年之久的,孪生素数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
“因此……”
“经阿贝尔奖委员会决议,现将本届阿贝尔数学奖,颁授于徐铭。”
伴随霍尔登教授,用高亢激动语调,再次喊出徐铭的名字,台下瞬间燃起雷鸣般掌声。
久久不息。
坐在前排贵宾位置的徐铭,则站起身优雅系上扣子,与身旁同样起身的田纲和张鲁平示意,迎着掌声和众人目光,健步走到台上。
徐铭本就样貌不错,加上坚持锻炼身体。
以二十多岁的年纪,站在这种学术舞台上面,仿佛整个人都在发光。
观众席内,舒尔茨牢牢注视着,台上自己的数学偶像。
期待自己也能有这么一天。
后排直接拉着林磊,坐在一起的蒋旭,以及朱志轩陆明哲等人,则都张大着嘴巴。
竟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此刻情绪。
他们同徐铭接触的时间最长,可以说是一步步,见证徐铭从高考状元,快速成长为今天的数学传奇。
虽早在之前,徐铭就已经获得,拉马努金奖和陈省身奖,但那时毕竟未能亲眼目睹。
眼下却是货真价实的,在自己面前上演。
约摸怔了几秒,方手动合上下巴,忍不住爆出句语气助词。
“真帅啊!”
“铭哥这在数学界,绝对是独一份了,知道的是在颁发数学奖项,不知道的,估计都还以为哪个大明星拿奖了。”朱志轩沉声低喃道,丝毫不掩饰脸上浮现出的羡慕之情。
同作为数学生,试问谁不想进入殿堂。
蒋旭闻言,立刻扭过头来,接话道:“铭哥粉丝可比那些明星多的多。”
旁边从小被称作天才的陆明哲,则默不作声。
未参与讨论。
只是眼神略显复杂的,紧盯着台上,正与霍尔登握手的徐铭。
半晌轻叹口气。
“唉~”
“什么学霸天才,不过是能见到徐铭的门槛罢了。”
他从小便数学成绩突出,参加各种竞赛,可以说奖牌拿到手软,被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称为数学天才。
学霸学神这种标签,不夸张的讲,在班上耳朵都听的起茧。
而他也确实没有辜负大家期望,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斩获金牌为国争光。
保送燕大‘疯人院’。
本以为这是他,在数学高峰中攀登的新起点,结果遇到了徐铭。
自己引以为傲的竞赛成绩,在对方眼中,基本等同于浪费时间。人家早就抛弃做题,钻研学术猜想,且在国际数学界上崭露头角,成为被媒体争相报道的数学新星。
两者压根不在一个层次上。
又如何比较。
正如班上经常说的话,普通学生羡慕他这位竞赛保送生,然来到这个位置,才发现只是见真正天才的门槛。
开学即将也进入燕大数院的林磊,他没有关注其他几位学长的想法,脑子里只有期待。
对全新的大学生涯的期待。
陈璐虽不是数学研究生,但依旧坐在前排。
她今天是以家属身份,见证徐铭传奇人生中,又一次的高光时刻。
台上。
徐铭与霍尔登院士的手松开。
“恭喜你徐,也预祝你能在下届数学家大会上,获得菲尔兹奖。”霍尔登再次送上真挚的祝福,面对徐铭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
“谢谢。”徐铭颔首道谢。
接下来。
霍尔登亲手,将阿贝尔奖的奖章,以及总数80万美金的奖金牌,颁发给身旁的徐铭。
两人合影留念。
当然整个颁奖流程,至此并未结束。
紧随其后,在主持人的报幕下,王立群院士作为代表,又为徐铭颁发五百万个人奖金,用于表彰其在数学领域的贡献。使得奖金数额达到千万,打破有史以来的个人奖金记录。
“希望你能在数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王立群颁发完证书,满脸柔和的对徐铭鼓励。
他除了是数学与科学研究院的院士,更担任着数学学报期刊主编。
自然希望看到,徐铭的成就能越来越高。
毕竟徐铭同样是编委。
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学学报这份自家的数学期刊,将来能否跻身四大顶刊行列,基本全在于徐铭。
“谢谢王院士,我会继续努力。”徐铭认真说道。
徐铭和绝大多数人不同,他早把研究数学,当做了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哪怕身处高峰也不会停下脚步。
何况如今单论数学界,都还存在着很多未解难题。
至于此次获得的千万奖金,对他现在来说,基本就是纯粹的数字。
在生活需求都满足的情况下,相比较物质上的追求,他更喜欢沉浸在学术科研的海洋中,享受瓶颈被攻克的满足以及成就感。
与此同时。
总台的电视直播还在进行。
见证了,整个颁奖过程的网友,纷纷拿起手机。
打开微博分享讨论。
使得相关词条,牢牢霸榜前三热搜。
“以前都是觉得,徐教授是国家难得的数学天才,今天忽然发现,站在台上比明星还要耀眼。”
“好帅。”
“我决定了,以后我的偶像只有徐教授。”
“这个奖金数额确实高的吓人,但像徐教授这样,多少年都不出一个的天才,就算再多那都是值得的,在这里预祝徐教授下届能斩获菲尔兹奖。”
“差一个菲尔兹数学奖,徐教授就是大满贯了,妥妥的当代数学界第一人。”
“要是能找徐教授当男朋友,就算在给我一千万,我也愿意啊。”
“人家徐教授有女朋友,听说也是燕大高材生,两人还是高中同班同学。”
“奖金真是一千万啊!”
“请问现在学习数学还来得及吗?”
……
徐铭还没来得及,关注网上的热搜,在开幕式圆满结束后,被总台记者采访了几个问题,才回到休息厅,准备和大家一起去吃饭。
整个百校数学大会,要进行一周时间。
期间来自海内外各高校的学者,可以互相研讨交流。
以及参加讲座报告。
徐铭想着把机会,还是更多留给其他人,便只安排了一场四十五分钟报告。
主讲代数几何领域内容。
因关于霍奇猜想的研究,虽有了些进度,但却尚达不到突破性进展,就没有计划进报告中。
翌日。
徐铭的报告刚结束,以霍尔登为首的一众教授,立刻迎上前来。
“很精彩的一场学术报告。”霍尔登率先抛出句称赞,但眼眸中却隐藏着一抹遗憾,仿佛是无比期待的东西最后落空。
作为主要研究代数几何的数学家,不可能不关注霍奇猜想。
这道七大世界数学难题之一的存在。
自从上次,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徐铭的报告,为研究霍奇猜想提供新的理论方向。数学界便掀起了一波热潮,越来越多的数学机构,宣布成立专项课题,进行霍奇猜想的证明。
加上克雷数学研究所的呼吁,研究霍奇猜想的数学家数量,甚至一度超过黎曼猜想。
成为学界最大热点。
连他们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数学部都开设了课题。
如今大半年时间过去,徐铭这边依旧没消息,难免会让人好奇。
想知道其进度如何。
本来这回以委员会代表身份颁奖,想着或许可以,在徐铭的报告会上,看到些新的数学进展。未曾想并不涉及霍奇猜想。
难免有些失望。
不过在思索之下,最终他还是没把这事,埋在心底。
待徐铭同其他人打完招呼,开口主动询问起,关于霍奇猜想的进展。
“徐。”
“我这里还有一件事,希望能得到你的解答?”
“霍尔登教授,您请说。”徐铭闻言神色一正,脱口给出回应。
到了这个时候,霍尔登也不再卖关子,耽搁彼此时间,当即讲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请问你对霍奇猜想的研究,还在继续吗?”
徐铭肯定道:“当然。”
“有新的进展吗?”霍尔登面露喜色,连忙进行追问。
将霍尔登的问题听进耳中,徐铭倒是丝毫不觉得意外,毕竟这种关于七大世界数学难题的消息,对任何数学家的诱惑,都是非常大的。
属于人之常情。
尽管这次恐怕要让对方失望,倒也没啥不好意思的。
下秒便如实说明状况。
“目前我和我的团队,还停留在对平展上同调的完善增强阶段。试图寻找新的理论,来构建全新框架体系,距离用于证明霍奇猜想,恐怕还有段路要走。”
霍尔登尽管猜到,会是这种结果,但听进耳中还是略显遗憾。
只能说,徐铭固然是数学天才。
可之前主要从事数论研究,突然转到代数几何领域,想复刻孪生素数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的传奇。
着实没那么容易。
“不着急。”
“我对你的理论很有信心,只要坚持下去,相信会有收获的。”霍尔登嘴上勉励道:“我很期待你向数学界宣布,霍奇猜想被彻底证明的那天。”然心里面却对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否见到霍奇猜想被证明表示担忧。
而就在两人讨论到这个话题。
旁边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忽地讲出一个消息。
“我在普林斯顿的时候,听到陶哲轩等人对霍奇猜想的研究,似乎最近有了新进展。”
“这是真的吗?”霍尔登猛地转过身询问。
陶哲轩在徐铭之前,也被称作数学界的天才,除了被喊作数学界莫扎特,更在三十岁的时候获得菲尔兹奖。
对方联合其他数学教授,研究霍奇猜想课题,并不是秘密。
毕竟这种事,放眼整个数学界,有很多学者都在做。
率先取得进展,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这并不代表,有机会可以证明霍奇猜想。
无非是八十一难度过了一难。
“具体情况暂时还不知道,这恐怕要亲自去询问本人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摇摇头接话。
徐铭倒未参与讨论。
心里想着对霍奇猜想的研究,该加快下进度。
虽然学术竞赛这种事,并不会有人公开去说,却属于学界默认的。
和其它领域的科研项目一样,当大量数学机构研究所,开设霍奇猜想专项课题,就必须保证自己最先拿出证明结果。否则先前所付出的心血,都会全部白费。
还记得徐铭,之前参加物院的,量子霍尔反常效应实验。
有项目成员每天首先要做的事,便是查看是否有人,提前发表了相关论文。
“看来要尽快把物理提升到4级学科,碰撞思维找找灵感才行。”徐铭在心里自顾自盘算着,对后面的日程进行规划。
目前借助多线程并行思维,虽提升了研究效率,但把脑子全用于霍奇猜想,短时间内很难有灵感。
需要在进行其他学科课题时,才能更容易碰撞出。
物理无疑是最合适的。
要知道,有很多物理上的问题,都可以借助数学理论来进行解答。
反之亦然。
另外。
眼下物理学科,距离提升到4级,仅差临门一脚。
等升级之后获得新的词条,对数学的研究,也必然会起到帮助作用。
届时对霍奇猜想的证明事半功倍。
当然这会儿,肯定不是想这些的时候,随即摇摇头暂时把这些念头压在心里,继续与现场的数学家攀谈交流。
……
霍尔登并未在燕京久待,甚至没有参加完,整个百校数学大会。
最终仅逗留了两天,便乘坐航班,返回挪威科学院。
至于究竟会不会去找陶哲轩,当面询问关于霍奇猜想的研究进度,那其他人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