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粗 - 太阳蛾
太阳蛾是太阳热火箭的一种,其设计核心是利用拋物面反射镜(或成对的翼状反射镜),將附近恆星的光聚焦到装有推进剂的储罐上。
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储罐表面通常会有一半覆盖反光材料,使光线能进入储罐內部並在內部反射,从而充分加热罐內的气体。被超高温加热的气体將成为高效的推进剂。
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蛾还可结合雷射束、微波或其他形式的能量束,以获得更大的推力。
与单纯的太阳帆或雷射帆相比,太阳蛾的优势在於能提供更大的推力,但这种推力依赖於推进剂的消耗 —— 一旦推进剂耗尽,太阳蛾就会变成一艘普通的太阳帆。
太阳蛾的设计特点决定了:
· 推进剂消耗越快,太空飞行器加速越快,但有效载荷(货物)的携带能力越低;
· 结合物质束技术,太阳蛾还可在飞行过程中补充推进剂。
太阳蛾的设计非常简单,故障模式少,且几乎可以使用任何可汽化的物质作为推进剂,包括太空中常见的氢、水、甲烷、氨等 —— 这使其成为小行星带或柯伊伯带中探测器和载荷监测器的理想推进系统。
將太阳蛾的设计规模扩大后,还可用於移动彗星:通过从恆星系统內部向彗星发射能量束,彗星吸收能量后汽化冰层產生推进力,从而缓慢进入恆星系统內部区域。
加粗 - 负质量推进
负质量推进是一个统称,涵盖所有依靠负质量特性工作的推进系统。负质量的关键特性包括:
· 与普通物质收缩周围空间不同,负质量会使周围空间膨胀;
· 若对负质量施加一个推力,它会向与推力相反的方向运动(即 “你推它,它反而向你靠近”)。
由於目前尚未探测到任何负质量的存在,所有基於负质量的技术目前都被归类为克拉克科技,这其中包括大多数曲速推进器和虫洞推进器的设计方案。
根据负质量的 “惯性质量” 和 “引力质量” 是否为负(以及是否 “主动” 或 “被动”),人们提出了多种负质量的作用模型。在最常被討论的模型中,负质量的特性如下:
· 正质量会同时吸引正质量和负质量;
· 负质量会同时排斥正质量和负质量。
由此產生的相互作用效果为:
· 两个正质量粒子相互吸引;
· 两个负质量粒子相互排斥;
· 一个正质量粒子和一个负质量粒子相互作用时,正质量粒子会被负质量粒子推开,而负质量粒子会被正质量粒子吸引,最终形成正质量粒子被负质量粒子 “持续追逐” 的局面。
这一特性正是直径推进器等无反衝太空飞行器推进概念的理论基础。
加粗 - 中微子火箭
中微子是一种质量极小、速度极高的粒子,通常情况下几乎不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 它们完全有可能穿过一整颗行星而不被吸收。
如果能够操控中微子,它们將成为非常理想的火箭推进剂:
· 中微子不会使周围的空气或结构超高温,也不会產生剧烈震动,因此能实现 “静音” 推进;
· 由於中微子难以探测,使用中微子推进的太空飞行器还具有一定的隱身能力。
然而,目前中微子火箭仍被归类为克拉克科技,因为要实现这一技术,需要突破两大关键障碍:
· 实现中微子的 “完全反射” 或 “吸收”;
· 实现中微子的定向发射。
若能掌握操控中微子的技术或材料,理论上还能研发出效率更高的核聚变反应堆 —— 因为核聚变过程会產生大量中微子,若能捕获这些中微子並利用其能量,將大幅提高反应堆效率。
儘管中微子的隱身特性对低技术水平的探测手段有效,但可以想见,若某个文明已掌握中微子推进技术,其必然也拥有先进的中微子探测技术 —— 因此,中微子推进的隱身优势可能仅在特定情况下成立。
中微子推进的另一大优势是 “低热量传递”—— 推进过程中几乎不会向周围物体传递热量,这使其在对热环境敏感的任务中极具价值。此外,中微子推进技术还可能为 “费米悖论” 提供一种解释:拥有先进技术的外星文明可能会使用这种 “静音” 且低热量的推进系统,从而难以被我们目前的探测设备发现。
同时,操控中微子的技术在能源和工业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加粗 - 新星推进器
新星推进器及其 “升级版”—— 超新星推进器,是一种移动死亡恆星(如白矮星)的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向白矮星表面输送一股氢气流,引发小型 “新星爆发”,利用爆发產生的衝击力推动白矮星运动。
这种技术与猎户座推进器的设计思路相似 —— 后者通过在太空飞行器后方引爆核弹来推动太空飞行器,而新星推进器则是通过在恆星表面引发核爆炸来推动恆星,只不过规模要庞大得多。
加粗 - 核电动离子推进器
核电动离子推进器(也称为核电动火箭或核电动推进系统)是一类以核反应堆(裂变或聚变反应堆)为能量来源的推进系统。其工作流程如下:
1. 核反应堆產生热量;
2. 通过热机將热量转化为电能;
3. 电能用於驱动电动推进系统(如离子推进器),通过电极或电磁体加速带电粒子,使其以高速喷出,產生推力。
这类推进系统的应用场景包括:
· 太空飞行器依靠核反应堆为飞船供暖、照明、维持生命支持系统等设备供电,同时利用多余电能驱动离子推进器,实现太空飞行器的推进。
然而,核电动离子推进器面临两大主要挑战:
1. 能量转换损失:在 “热能→电能→推进力” 的转换过程中,每一步都会產生显著的能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