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明治维新到二战前的工业化资料,是非西方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典型,涵盖技术体系、人才培养、制度设计、產业协同等全链条內容。
技术体系的工业资料:
这些资料涵盖了钢铁、造船、机械、电力、化工、纺织等核心產业的技术规范和实操经验。
引进-消化-创新的模式更是让这套技术体系能够自我发展升级。这填补新南华共和国工业短板,为南华提供系统化的工业技术体系。
钢铁產业:《釜石制铁所操作手册》详细记录了高炉原料预处理、燃料调整、温度控制等技术,解决了日本钢铁生產遇到的诸多问题。
机械產业:《横须贺造船所蒸汽机船舶建造指南》包含了蒸汽机安装、船舶设计、焊接工艺等核心技术,是日本近代造船业的基础教材。
这些机械製造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了南华机械製造的技术问题,还为南华的技术工人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
纺织產业:日本的纺织技术资料,推动了日本纺织业的规模化生產,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还是纺织出口大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这对於未来计划发展密集劳动型產业的南华共和国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电力產业:日本电力產业的建设经验(如丰满水电站),日本《电力系统设计规范》中的技术,都是南华共和国解决电力传输等的技术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些资料可为工业化刚起步的南华共和国,提供大量拿来即用的成熟技术,避免工业化建设的试错成本,支撑核心產业的技术突破发展。
人才培养资料:
日本的工业化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教育:东京大学的《机械工学教科书》不仅包含热力学、机械原理等理论知识,更注重机械安装、机械维修等实际操作,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產业工人。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电气工学》,是工业化技术的標准化教案——它整合了西方数百年的技术经验,並提炼成可传授、可操作的知识体系。
对於南华共和国的来说,无需从零基础实验开始,直接用成熟教材培养能上手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南华共和国的长安大学、长安理工大学、洛阳大学,就是李崇文借鑑了日本东京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结”的教育模式建立的。
並开设了机械工学、电气工程等专业,希望培养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產业工人。
但是,南华共和国並没有日本大学那丰富的成熟教材和资料。
只能一步一步进行探索,如果可以获得日本大学的理工科教材和资料,就可以快速填补这部分的知识空白。
还有更重要的是日本大学的科研资料,如材料实验室的钢铁热处理参数、化工实验室的合成氨催化剂配方等,都是工业化技术的实战经验库。
这些数据是科学家/工程师数十年试错的结果,直接对应生產中的关键环节。
对於南华来说,得到这些数据可以直接避免重复试错,直接將科研成果转化为生產力。
哪怕是已经过时的技术,但对於南华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职业教育:东京职工学校的產学结合模式,学生在工厂实习占比达50%,成为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蓝本,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技术传承:明治时期的师徒制,如机械行业的师傅带徒弟,通过资料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技术的代际传递。
对於工业化刚起步的南华共和国而言,人才是工业化的核心资產,而日本教育方面的资料正好解决了人才短缺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