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寿命短,容易烧毁,而且耗电巨大,发热严重。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平均每运行几小时就会因为某个电子管故障而停机。但集成电路不同,它更可靠,几乎不发热,功耗只有电子管的几十分之一。“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实验室里的气氛渐渐变化,怀疑和困惑逐渐被好奇和期待所取代。
“如果真如李总师所说...“张德山若有所思,“那我们不仅能造出更小、更可靠的计算机,还能大幅降低成本和维护难度。“
李铭点点头:“没错。当然,这需要时间。我们现在只是成功製作了最简单的原型,距离真正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重要的是,我们迈出了第一步。“
“那接下来呢?“吴明急切地问。
“扩大规模,提高精度,“李铭果断地说,“我们需要更精密的光刻设备,更纯净的材料,更標准化的工艺流程。同时,开始设计第一批实用型集成电路,比如触发器、计数器、放大器等。“
王明道终於被说服了,他紧紧握住李铭的手:“李总师,我老了,思想可能有些僵化。但如果您说这是未来的方向,我愿意全力支持。“
李铭微笑著回握:“王老,正是您这样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帮助我们把这个新技术真正落地。创新需要想像力,但实现创新需要扎实的工程经验。“
会议结束后,工程师们带著兴奋和好奇离开了,只留下李铭和张德山。
“李总师,我得承认,刚才您解释集成电路原理的时候,我只听懂了一半,“张德山诚实地说,“但这技术如果真能实现,简直就是革命啊!“
李铭望向窗外的夜空,目光深远:
“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张老。集成电路將改变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从军事到工业,从通信到日常生活,没有任何领域能够倖免。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將在未来的竞爭中占据决定性优势。“
……
一个月后,电子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李铭正在向扩大后的研究团队介绍最新进展。
墙上掛著几张放大的显微照片,展示著已经成功製作的各种集成电路原型。
桌上则摆放著几块已经封装好的小型元件,虽然外形简陋,但內部已经集成了多个功能模块。
“经过四周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李铭指著照片说,
“最初的原型只有几个电晶体,而现在,我们成功在一片5毫米见方的硅片上集成了32个电晶体和16个电阻、电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二进位计数器电路。“
研究人员们惊嘆不已。
这个进步速度远超预期,甚至连最乐观的工程师都没想到能这么快取得成果。
“更重要的是,我们改进了製造工艺,“李铭继续道,“通过优化光刻和腐蚀过程,元件的精度和一致性大大提高,良品率从最初的10%上升到了40%。“
张德山补充道:“我们已经用这些集成电路组装了一个小型测试系统,连续运行了72小时,没有出现任何故障。而同样功能的电子管电路,平均每8小时就会有元件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