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就分工行动吧!电子组负责信號处理电路,雷达组负责天线和发射接收系统,航空组负责与军方协调改装测试飞机。所有人24小时轮班,確保进度!“
会议结束后,李铭拨通了领导的电话,简要匯报了他的计划。领导当即表示支持,並承诺协调军方提供一架侦察机作为测试平台。
第二天清晨,整个基地沸腾了起来。当其他项目组的人员得知李铭又一次“异想天开“的计划时,反应各不相同——有人惊讶,有人质疑,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
“听说了吗?李总师又搞大动作了!“
“飞机上的雷达?能看穿云层?这也太神了吧!“
“我看悬,这种技术连白头鹰国都没有,咱们能成?“
议论声不断,但所有人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基地的主厂房被临时改造成雷达组装车间,各种设备和材料源源不断地运来。
李铭几乎不眠不休,在各个工作组之间来回奔波,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供电系统是第一个挑战。高空飞行需要稳定可靠的电源,而当时的发电机又笨又重。
“用这个,“李铭拿出一张设计图,“改良型高频发电机,重量减轻30%,效率提高40%。“
电源组的工程师们看著图纸,嘖嘖称奇:“这设计真绝,怎么想到的?“
李铭心里暗笑:“这可是后面的技术,只是做了简化而已。“但表面上只是谦虚地说:“多读书,多思考罢了。“
信號稳定性是第二个挑战。高空飞行的振动和温度变化会严重影响雷达性能。
“加装这种减震系统,“李铭亲自动手调整安装架,“再用特殊的温控装置保持电子元件在最佳工作温度。“
他的设计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包括高空气压变化对电子元件的影响。
“李总师简直是未卜先知,“一位年轻工程师悄悄对同事说,“好像他已经经歷过一样。“
第三个最大的挑战是天线系统。合成孔径雷达需要精確控制天线方向,而在顛簸的飞机上实现这一点极其困难。
“我们用双轴稳定平台,“李铭在图纸上飞快地画著,“配合陀螺仪反馈,实时调整天线指向,確保扫描精度。“
工程师们不断提出疑问,李铭总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有时,他会亲自拿起工具,示范关键部件的调试方法。
“先把这个螺丝鬆开一点,对,就这样,然后调整天线角度...“李铭钻进设备底部,满手油污,完全不像一个高级科学家的样子。
这种工作態度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斗志。没有人喊苦喊累,大家都爭分夺秒地工作著,只为了见证奇蹟的诞生。
与此同时,航空组与军方紧密协作,对一架侦察机进行改装,加装了特殊的设备舱和外部天线支架。
48小时的时限眼看就要到了,整个团队进入最后衝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