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梟“项目正式启动后的第三天,李铭就在龙湾基地最偏远的区域徵用了一片区域,设立了高於“鯤鹏“工程的特级保密级別。这片区域很快被三重电网和岗哨围起,连基地高层都无权进入,只有李铭亲自批准的名单上的人才能通过层层检查进入这个被称为“404工区“的神秘地带。
深夜,404工区主实验室。
李铭站在一张铺满图纸的工作檯前,桌上的檯灯是实验室內唯一的光源。他的手指在一张特殊合金的配方表上停留,眉头微皱。
“这个鈦鈮比例还需要调整,温度係数不够稳定...“他轻声自语,隨手在纸上修改了几个数字。
门被轻轻敲响,王教授走了进来,脸上写满疲惫,但眼中依然闪烁著兴奋的光芒。
“李总师,您还没休息?“王教授看了看表,已经是凌晨三点。
李铭微微一笑:“还有些参数需要微调。喷口原型的测试情况如何?“
王教授嘆了口气:“不太理想。在1000度高温下,偏转机构只坚持了17分钟就失效了。材料没问题,是控制机构的精度跟不上,高温下膨胀变形导致卡死。“
李铭並不意外:“预料之中的问题。“他从抽屉里取出另一张图纸,这是一个更为精密的机械结构设计,“试试这个方案,把主轴承换成这种双层陶瓷结构,同时在关节处加装热膨胀补偿装置。“
王教授接过图纸,仔细研究了一会儿,眼睛越睁越大:“这...这个设计...“
“解决不了吗?“李铭挑眉。
“不,恰恰相反,“王教授几乎说不出话来,“这个设计太...太巧妙了。利用热膨胀係数的差异自动补偿变形,这个思路我们完全没想到。这种陶瓷轴承...我们有这种材料吗?“
李铭点点头:“我已经联繫了上海的一个特种陶瓷研究所,他们会在一周內提供样品。“
王教授深深看了李铭一眼:“李总师,有时候我真怀疑您是不是...“他没有说完,但言外之意很明显。
李铭只是微笑著拍拍他的肩膀:“去休息吧,明天还有更多挑战等著我们。“
三天后,404工区的特种材料车间。
刺耳的金属加工声不绝於耳,几十台精密工具机同时运转,技术工人们专注地操作著,眼睛几乎不敢眨一下。这些工具机都是李铭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最精密设备,有些甚至是从国外通过特殊渠道购买的。
“精度不够!“陈博士盯著显微镜下的喷口叶片,声音中带著沮丧,“偏差超过10微米,在高温下绝对会导致不平衡。“
一旁的资深技师擦了擦汗:“已经是极限了,陈博士。这种硬度的合金,我们的加工设备根本...“
“不是设备的问题,是工艺。“李铭不知何时出现在他们身后,走上前接过那片金属,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切削角度不对,冷却不充分导致微变形。“
他转向技师:“下次试试这个参数。“说著在一张纸上迅速写下一组数据,“另外,切削液的配方也需要改,加入5%的这种添加剂。“
技师接过纸,看著上面的参数和一个闻所未闻的化学式,有些迷惑但不敢质疑:“好的,李总师,我们立即调整。“
李铭环顾车间,每个角落都在进行著不同部件的加工:“加快进度,我要在两周內看到完整的发动机喷口原型。“
与此同时,404工区的电子实验室內,另一场技术攻关正在进行。
这里的设备比材料车间更为奇特,大多数是李铭亲自设计、在国內秘密工厂製造的特殊仪器。中央是一台原始但功能强大的模擬计算机,周围连接著各种显示设备和控制台。
张工程师和他的团队围坐在一起,神情专注地盯著一台简陋的示波器,上面显示著一系列复杂的波形。
“这是飞控系统的核心算法测试,“张工程师向走进来的李铭解释,“我们按照您的设计构建了基本框架,但在姿態计算模块遇到了问题。“
李铭走近屏幕,看了一会儿那些波形,然后在一台打字机般的输入设备上敲击了几行代码。示波器上的波形立刻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平滑和规律。
“角度换算矩阵需要加入大气密度校正因子,“李铭解释道,“在不同高度和温度下,矢量推力的效果会有变化,需要实时补偿。“
张工程师和他的团队面面相覷。这种考虑的周密性和专业性令人震惊。他们中没有人想到这一点,甚至不確定当前的计算能力能否支持这种复杂的实时计算。
“李总师,“张工程师小心翼翼地问,“这套系统...计算量太大了,即使是最先进的模擬计算机也难以负担,更不要说装在飞行器上了。“
李铭走到角落里的一个保险柜前,输入密码,取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是几块约莫火柴盒大小的黑色陶瓷片,表面有著复杂的金属线路图案。
“这是集成电路原型,“李铭平静地说,仿佛这不是一项在50年代初期几乎不可想像的技术,“核电站控制系统研发的副產品。一块这样的晶片,计算能力相当於一整个房间的真空管计算机。“
实验室內一片死寂。张工程师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块晶片,如同捧著什么神圣的圣物:“这...这是怎么做到的?“
“光刻技术,“李铭简单回答,“我已经安排上海的一个秘密实验室开始小批量生產,专供'夜梟'项目使用。“
张工程师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敬畏地点点头。他已经不再质疑李铭提供的任何技术,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不可能。因为这个年轻人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在他的世界里,“不可能“似乎是一个不存在的词。
404工区的另一个角落,一个巨大的组装车间內,林工程师正带领团队组装“雏梟“的机体。这是“夜梟“的缩小验证机型,约三米长,外形已经能看出未来成品的轮廓——流线型的三角机身,表面光滑得不像是50年代的產物,完全没有驾驶舱凸起,尾部有著复杂的推进系统。
“这种材料真神奇,“林工程师敲了敲机身,发出一种与金属不同的闷响,“轻如铝但强度超过钢,还能承受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