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港地产在1972年上市时,不过集资1000万港币,是当时的恒隆、新鸿基的十分之一;而如今,维港地产却可以年盈利1500万,是新鸿基的六分之一,是恒隆的三分之一,整体而言,算得上发展迅速。
另外一边。
陈文杰在办公室里,接见了自己的舅舅严祖和。
在1975年,两家各出2000万然后合资,购入了大量的工业地皮和地盘;如今到了1977年,香港工业厂房需求旺盛,价格涨幅很高,显然已经获利不菲。
“舅舅,今年(1977)我们要将旗下的工业大厦,以分层的方式售出。这样,我们赚的钱,才能第一时间去购入其它地盘。”
严祖和有些兴奋的说道:“今年差不多可以销售4亿吧,每家预计可获利六七千万。你说的很有道理,这部份回笼,我们又可以投入到新的地产项目中。对了文杰,我想投资尖东的商业地皮,你觉得如何?”
陈文杰问道:“你想投资商业大厦,还是修建酒店?”
“酒店”严祖和隐隐约约有些激动,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遥想当初,在1967年时,他的地产本金还只有500万港币。而如今,他已经敢投资数亿的项目。而一家四五星级的酒店,已经是相当于一家中型上市企业了。
陈文杰知道,舅舅这一次有些迈步较大,所以难免有些忐忑。
“我们长实会继续拍卖尖东临海的地皮,打算做长期投资!”
严祖和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说明尖东前景很不错嘛。
“嗯”
这已经够了!
待送严祖和离开后,陈文杰坐在办公室里,陷入思考。
实际上如果他是舅舅,那么肯定是今年将‘工业大厦’分层销售的回笼,迅速去投入发展地产中;毕竟属于中型地产企业,货如轮转才是硬道理。
不过他不可能一直替舅舅做决定,舅舅既然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这个主见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他自然不会多嘴。
如今舅舅的和盛地产,租金+发展地产收益(1976)也有1000万港币,算是一家中小型地产企业;但如果今年分层销售工业地盘,和盛地产跻身一家中型地产公司没有问题的。
而且在另外一方面,和盛地产也要四五个发展地盘,属于收租+发展一同发展。
环球集团中心。
这座40年的建筑物已经比较成就,八十年代是一定要进行重建。
陈光良在办公室里,召集了陈文铭、陈光聪、陈文博三人,进行了秘密会议。
“我决定收购九龙仓集团,将环球集团的‘减船上岸行动’打响!”
陈文铭、陈文博立刻露出兴奋的表情,这是一颗重要的棋局布局啊!
1973年底时,环球集团的现金流就已经高达3亿美金,随后每一年都是2.5亿美金的纯利,相当于有10.5亿美金的盈利诞生。
这还不止,在1974年投入8000万美金进入日本证券市场,又投入2亿美金进入日本和美国的地产市场。
当然,期间还分红过3亿美金,陈光良分得2.6亿美金,其中2亿美金用于家族办公室的黄金投资。
就算如此,现在环球集团的账户上,也躺着近五亿美金的现金流,而且证券也有近两亿。
可以说,环球集团的资金,急需出路。
陈文铭马上说道:“父亲,我已经打听到,置地持有九龙仓的股权,不及20%。而且九龙仓集团因为修建海港城,发行了不少的可换股债券,今年又会到一批,届时置地持股还会被稀释。”
九龙仓集团的发展非常保守,资金是利用‘发行可换股债券’等保守的方式,而物业更是只租不售,而海港城总投资高达20亿港币(十年出头的计划)。
商业地产本身就是回本慢,如此九龙仓只会被逐渐拖累。
如果陈光良是九龙仓的主席,必然是在‘租与售’里达成一个平衡,每年投资一定的发展地产项目,获得源源不断的盈利,再逐步投入到商业地产中。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此次收购,我们先花费半年时间,从市场收购20%的股权。至于接下来的行动,则在观察观察!”
此时,环球集团还不持有九龙仓的股票。
不过平安投资倒是持有了九龙仓的5%股权,随时可以出售给环球集团。
陈光良说的观察观察,可不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而是他打算‘先礼后兵’,同时在政z上获得有利的机会。
所以,先总计持有25%,一举成为大股东再说。
“好”
随后,大家讨论了环球集团的‘减船行动’,这个还需要两年时间,大概是从1978年底开始减持,持续3~5年的时间。
“对了,美国曼哈顿的物业投资,也不能松懈!”
收购九龙仓,最多也就是花费五六亿美金,所以环球集团还有大量的现金流。
而如今的美国曼哈顿,写字楼依旧算是在低谷,预计要80年代才会真正的上涨,也就是里根上台,结束美国的通货膨胀。
陈文铭说道:“二哥已经物色到两幢写字楼,邀请我们去谈。”
二哥,自然就是二房老大陈文锦。
“嗯,争取今年投资完成曼哈顿的写字楼”
“是,父亲”(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