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117.伯顏坚持要灭宋(红色精英冠)
秋天的大都,令伯顏浑身舒爽。此时的大都还是个水草丰美之处,歷史上元代的漕粮,甚至可以一直运到將来的海子里边。忽必烈可以站在自己的宫墙上,
围观千船竞渡的景观。
而且大都的天气,不像江东那样的黏腻。在建康和润州的夏天,伯顏一度怀疑自己要融化在江东了。
还是大都好啊,天蓝水碧,气候凉爽舒適。如果不是为了灭宋这样的大业,
伯顏真不愿意跑去南方卑湿之地。
按理说,带著六万骑兵北返,伯顏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抵达大都的,况且其中扬州到泗州、楚州这一带,还是偽宋的国境,经常有团结义勇和地方宋军的袭击骚扰。
走到山东之后,伯顏就把大军交给诸將,让他们按照正常的进军速度北上。
反正海都造反,那也是在西域造反,这不是还没打进哈拉和林呢嘛。
对於阿力麻里那么遥远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紧赶一天,慢赶一天的,对於整个大局实在没有任何影响。况且北方草原民族打仗,也得秋高马肥才打啊,秋后的马肥体壮,骑出去干仗才有力气。
这会儿正秋高气爽呢,海都即便要起兵,也是一个月之后的事。
再者伯顏在回程路上想了一路,他个人判断海都的实力还不足以真正的挑战忽必烈的大汗之位。即便他有朮赤一系宗王,以及窝阔台一系宗王的支持,但毕竟几年前海都曾被忽必烈派兵击败过,损失很大。
现在无非是拉拢了禾忽,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北平王那木罕,而那木罕是忽必烈四子,关心则乱,使得忽必烈觉得要对著海都出重拳。
狮子搏兔仍须全力,论是海都这样颇有几分才能的蒙古宗王。
忽必烈大约是准备毕其功於一役,打著调集诸路兵马,精锐铁骑,直捣海都的老巢,將海都彻底打死,永绝后患的主意。
要不然也不会把正在南征的伯顏给叫回来,还让伯顏带著南征元军的精华铁骑。
但是伯顏认为眼下灭宋之事,比之扑灭海都,援救那木罕更重要,也更必须。从军事上来说,经歷了几乎四十年的长期拉锯作战,南宋已经基本消耗尽了国力,其军事实力完全无法和当初宋蒙联盟灭金时相比。
围点打援的战术非常奏效,几乎掏干了整个南宋的所有气血,南宋別说精兵强將了,现在连拉上战场的壮丁质量,恐怕都没有当初高了吧。
一开始或许还能拉出点地方上的保甲弓手,团结义勇,有些许的操练,也认得些金鼓。现在拉出来的,那就是纯纯的农民,还老弱间杂。
宋朝如今就是一栋风雨飘摇的破屋,只需要最后的临门一脚,就能够彻底的端倒。
可宋国到底是江南大国,有三千万人口,二百座军州。只要给宋国两三年的时间,宋军虽然拉不出什么精兵,可是守城的兵马总能拉出十万八万的。
到时候不论是哪里被修筑成了坚城,挡在元军南下的道路上,就又有可能是一个襄阳。
金国死守蔡州,都打了半年。宋国要是死守某州,凭宋军的武器和人力,死守一二年绝非什么难事。
这就引出了伯顏力主继续南征灭宋的第二个理由,从经济上来说,元朝廷必须快速灭宋。不灭宋就没有办法挽救可危的元朝財政。
除开前述的中统钞滥发问题已经极其严重,元朝廷正在无所不用其极的搜刮北方的財富。最简单,宰相阿合马对元朝的盐业专营制度作出了升级,不再按照食盐的销售量徵收盐税。(王文统为相时,全元盐税七千五百两白银)
而是下令按照全国各地的人口数量,州县的繁荣富庶水平进行均摊。今年我元朝中枢要白银三万两,那么就全国摊派三万两。如果今年要五万,那就摊派五万两白银的盐税。
老百姓买不买官盐无所谓,反正今年大都要看到五万两白银的盐税押解到京。地方官怎么搜刮,那就是地方官的事了。
正经收税,阿合马又嫌慢。於是阿合马开始收缴民间的旧有各种铜钱,將一枚大钱,改铸成两枚小钱,一枚仍旧当一文来使用,很是暴富了一拨。
但即便有阿合马这样的大聪明,用尽各种办法来给忽必烈敛財,元朝的財赋还是连年竭尽,毫无积蓄,只靠超发中统钞维持。
是以阿合马大约是整个元朝廷,最坚定的灭宋派。只有灭宋,再掠夺南方的贵金属,掠夺南方的公田,利用超发的中统钞掠夺南方民间的社会財富,才有可能让元朝的財政活过来。
如果不灭宋,隨时,真的就是隨时,元军就会断顿,
哪天阿合马一暴毙,元朝廷少了个能够左支右出的宰相,別说元军断顿了,
元朝廷都得停摆。对於宗王贵族,以及宿卫亲军的赏赐,都將无法支付。到时候,哼哼,连忽必烈的宿卫恐怕都会不满吧。
宋朝廷虽然现在处於崩溃的边缘,元朝廷其实也就比宋朝廷好一点。毕竟刀子还是快的,只要刀子快,就能抢到钱,抢到钱就能多维持几天。
基於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原因,伯顏坚定的认为,还是要灭宋,不灭宋咱们自己这个带元也有可能玩不转的。
一念至此,伯顏先是向宫內稟报自己回返大都的消息,又立刻派人知会自己的大舅哥安童。也就是如今元朝的中书右丞相,位高权重。
单单是伯顏一个人向忽必烈諫言,忽必烈可能不会听,假设中书左丞相阿合马力主灭宋,中书右丞相安童也力主灭宋呢?
等於朝中的两大巨头,以及征南统帅都是一致的意见。那么即便忽必烈还是很担心海都,也会选择支持三人的意见。
蒙古嘛,也可称一句大汗与贵人们共治天下。没有各路贵人的支持,忽必烈的汗位和中原皇帝位,都坐不住的。
心下定策的伯顏,回返大都赐邸家中,略带焦急的等待次后忽必烈的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