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302.难得復川窗口期
发觉淮北沿边没有元军了,这事是大事。张巡立刻让包圭擬了个条陈,派快船急递到临安。此前张逞在淮南时,照例也巡边,却没有发觉元军巡边人数减少,那这说明什么?
虏中事不小!
现在双方还是交战的状態,连停战都没有,是不是要派兵渡淮探一探韃虏的虚实?不过这个念头还是很快就被张巡给否了,自己哥哥正在北方同元朝廷商议和谈,自己去打淮北,要是把他害了怎么办?
也不一定,边打边谈又不是不可以。只不过现在南宋是打出了胜势,所以没必要再动什么手脚。要是南宋这边处於劣势,反倒需要立刻发动突袭什么的,嚇一嚇元军。
不过五六日,朝廷的回文递到。並没有说什么搜索淮北,或者相机进战之类的话,而是由朝廷发三十二万贯的本钱来,请张巡相机运送十万斛粮食去重庆。其中七万解交重庆,三万斛交合州钓鱼城。
四川缺粮缺的这么严重?需要淮南运粮去四川?这路途之遥远,即便有水运相助,也耗费巨大啊。
陆秀夫回復的私信里面说出了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四川大旱,人飢相食。另外一个更加直接,新任殿前都指挥使马的哥哥马堃就在四川带兵。
歷史上马堃和马兄弟,都是为带宋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马堃死在四川,马死在广西,带宋都没了,他们还战斗吶。
忠於王事自是不必说的,但是拉一把自己的亲哥哥也是人之常情。由於文天祥的幕僚金应很清楚张巡在鄂州解救了二十多万屯民,又有汪立信在鄂州主持屯田安抚百姓。所以朝廷篤定张巡手里有粮食,这才像张巡提出了要求。
正好王应节不是要募兵五千进川嘛,已经押运了盐巴,不愁再多押运一点粮食。
四川旱得这么严重?那没有外力干预的四川,短时间一二年內,是不可能再发生战事的咯?毕竟大旱这种事,不可能只旱一个县的,要旱都是一大片。
想来歷史上明明杨文安、阿里海牙和伯顏三路一道灭宋,但其他两路都完成了战役目標,四川却始终没有达成。除了四川那些山城难以攻打外,也和德佑二年四川大旱有关係。
说白了就是现在四川已经没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了,无论是元还是宋,想要进一步在四川取得突破,就得靠后方。
歷史上宋朝別说后方了,连临安都投了,那失败就已註定。
元朝的安西王相李德辉就说::“宋朝已亡,重庆这个弹丸之地,不降又能怎样。但公等好瓢劫杀戮,百姓害怕,不来归顺。过去,尚未开战,朝廷派太监奉詔书来宣布赦令,公等不能將朝廷赦令向百姓宣布,以等待百姓归顺,而是做了些使百姓惧怕的事,所以儘管我水陆两军擂鼓进攻,
而仍然不能攻下重庆。”
也就是说元朝方面到临安投降时,其实已经很確定四川的宋势力將要败亡,只是时间问题罢了现在元朝的后方乱了起来,乱到连淮北的巡边探马赤军户都稀落了。宋朝虽然也乱,也財政崩溃,但至少还没爆发大规模的民变。
瞧瞧,这不是还能够往四川送粮食,送援军呢嘛。
也就是说,现在最容易突破的,其实应该是四川。假若放弃四川现有的处处死守之策,而是真的调度起四万生券军,借靠两淮和荆湖的粮餉支援,是真有可能一波打回剑门关天险,全取四川,
恢復西部的。
剑门关什么模样,古来多少歷史写的明明白白。如果不是赵彦吶轻弃,蒙古人很难打进四川腹里。当然肯定会有人说,蒙古人也能够学邓艾偷渡阴平啊。那就在阴平分设一军三五千人,邓艾出阴平小道的时候连三日粮都没有,有三千人堵住小道,饿也把人给饿死了。
说那么一个比较冷血的话,或者说是军事策略。
集合川兵精锐一二万,外镇精锐一二万,合计四万生券军。把川东十几万壮丁都带上,作为辅兵和后勤运输兵。至於其他几十万老弱妇孺,全都丟在原地,吃树皮,吃草根,甚至吃人,不去管。
只管这四万军和十几万壮丁,一路向也发生大旱乏粮的元军进攻。消灭元军在四川的那二三万,至多不超过四万的主力,则战线立刻可以推进到剑门关。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条路是完全可以走嘉陵江来行进的。重庆到合州钓鱼城一线毫无问题,
宋军掌握较牢。继续朔江北上,进攻南充的青居城。再往北,就是保寧閬中的苍溪大获城。
一旦大获城重归宋军,往北不肖多远,便是剑阁。
当年制置副使余,就是准备以大获城为基地,进取剑阁。恢復川中腹里之后,再图川北和汉中。只不过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假如大前提是四川元军没饭吃,而南宋可以援川至少二三百万斛军粮,以及二三万精兵,那是不是有实现的可能?
代价是几十万被拋弃的百姓,会饿死很多。打下了剑门关,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个残破到人口尽丧的四川。
军事上或许会形成相当大的优势,但是经济上,还是避免不了南宋对四川的支援。不过恢復了四川盆地之后,成都天府之国,有都江堰之利,只需要两代人四十年的发展,於农业时代会快速的成为富庶之地。
唔...—..
计划是很冷血的,但这或许是南宋重建西部战略优势的唯一窗口期。且是事实上代价最小的一个窗口期。
一旦元朝方面喘过气来,川北丰收,有了军粮。陕西甘肃的元军能够进入四川作战。则四川想要恢復,非得是外镇调来十余万大军,二三十万民夫辅兵,水陆並进,人马相加,才有实现的可能。
可惜没有个像样的谋士能够同张巡一道商议,但基於保全带宋再活三十年的预设前提,张巡还是写了一封私信给陆秀夫,徵询他个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