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475.降人丛丛来验明
把信递送到临安,赵孟的回信没来,临安的公文先来了。命令张巡预备好营房和粮食,並调遣守军,开始接收自临安转移来的北虏降人。
大伙儿都支持换俘,那这事肯定要快速的操办起来。鄂州那边已经送了五千多人到扬州,临安也开始转运了。
幸亏临安到扬州这条线上有运河,而且作为繁荣的商贸和军事后勤运输线,各方面都十分成熟,甚至不太需要严格的规划。只需要张巡派遣军兵,
隨时警备和弹压即可。
其实大部分元军俘虏都高兴看呢,他们哪里知道北方的家园日渐破败,
战乱和灾荒四起。只想著终於能够换俘回家了,都能正常回家了,还逃什么?
也就是那些將官们,可能要遭受元朝廷的问罪或者是处罚。他们一帮子小兵和家口,能咋滴?又不是他们主动投降的,是被將官们带崩投降的。
回到北方,无非就是继续为带汗扛枪罢了,哪里的军粮不是吃?吃四川的大米,和吃陕西的小米,或者是山西的高梁米有区別吗?
不都是蒸煮成一大锅乾饭就咸菜?当然北方可能畜牧业更发达一点,但是底层军户一年到头也不见得能吃得上几顿肉。
另外先前出使带元的青阳梦炎和陈文龙也赶回了扬州,他们不是和带元有互信嘛,这好人做到底,送佛送上西,就继续他们两个干这差使唄。
青阳梦炎权礼部尚书,陈文龙权兵部侍郎,敘了功,加了衔,照旧被派来安置这些降兵。
扬州城內外的营房多得很,李庭芝在镇时,扬州就有十来万大军。城內外的厢坊鳞次櫛比,屋舍重重。即便是营房不够住了,专门划出几片官房舍街区也能住人。
大不了临时砌几堵围墙便是,反正这会儿降人们早就被收光了武装,想要聚垒闹事,也打不过武装到牙齿的官军。
指定了专门分派的营房,青阳梦炎又来问粮食和咸菜的事。这也是小事,扬州城外的军屯早已恢復,四面官仓的积蓄,不下百万斛。至於咸菜?
算了,就直接喝盐水汤得了。
淮南不缺盐,降兵们要是觉得盐不够,每人可以发二斤给他们自己咸盐拌饭吃。
一听这话,青阳梦炎就没啥好多要求得了。带领著张巡分拨给他的二千多宋军熟券军,开始接引降人自临安开来。
起先张巡还出城来瞧了瞧,发现带队的居然是汪良臣,很有兴致,邀请他到府內饮酒敘话。汪良臣直言自己已经是戴罪之人了,多谢张二节帅的这碗酒。
瞎,丟了四川,不过是你技不如人而已,又不是你存心的。就带元现在这情形,爱你还来不及呢。大概率是让汪良臣带领本部,顺道回巩昌再拉几千家兵出来,跟著忽必烈出门干仗。
汪良臣还哭吶,说自己对不起带汗啊。
跟张巡还这么多戏,又没旁人在的。这小子怕不是提前开演,准备好之后去大都演给忽必烈看吧。
见张巡不接招,汪良臣便也止住了哭声。还问张巡,能不能在扬州逛逛?绝对不是说要观瞧什么南朝的虚实,纯是想瞧瞧南方的风物。他在临安,一直被监视居住在一间小宅院內,天天只能瞧见方寸大小的中庭蓝天。
可以,隨你看,除了军营和匠作院不能看之外,都行。另外张巡还招呼人,跟著汪良臣一起去,另外支给汪良臣一笔钱,他看上什么全记在张巡的帐上。
这位也算是个正经对手,至少没打出什么昏招,结个善缘吧。
再看那些带元的降人,都呼“张元帅,张元帅!”的,瞧见张巡就磕头叩首,非常敬畏击败了他们的张巡。或许把这帮人放回去是大好事,他们心中畏惧张巡呀。
喷喷嘖—·
瞧过几次,张巡便没了兴趣,让姚和青阳梦炎对接,有所需求都找姚。倒是青阳梦炎和陈文龙忙得不亦乐乎,这算是他们政治履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除开在扬州江都城外的大营,真州和瓜洲也设置了降人的营地,全算下来,最终居然有五万来人要回返带元,真挺多。
李德辉、汪良臣的降兵和家口二万多,张巡在保寧和汉中劫夺到的元军诸將后营家眷驱口,以及鄂州贾居贞所部。真要是把里面的男子全算上,还真是四万“兵”。
只不过这是把十五岁到六十岁所有男子都算上的数量,但有四万名男子,就足以达成对元朝方面的承诺了。
除开贾居贞魔下一万多民夫算是民户外,其他人也真都有军籍在身的。
按照元朝世兵制的做法,蒙古人生下来就是要当兵的,其他各民族迁移到中原来的也是如此。也就是汉军户可能有点別的出路,但也不多。
就这会儿,元朝方面果然也派遣了官吏,到沿淮叩关,询问南宋这边的情形,並请求派遣一二人至淮南,查看李德辉诸將,確认他们的情形。
可以,这是先前约定好的。
於是元朝的两名官吏,一蒙一汉,就在宋军的看护之下,顺江北运河直抵扬州。既瞧见了贾居贞的棺,又瞧见了先行带队来的汪良臣。至於李德辉,是虏中大臣,要最后才放出临安,尚未抵达扬州。
来人显然是见过注良臣的,认真观瞧了片刻之后,朝汪良臣嘰里咕嚕的说了些蒙古话。张巡身边有喜住,所以也能明白。无非就是確认汪良臣的年岁,家口情形,履歷等讯息,保证汪良臣没被替换或者什么的。
等巡视过关押降人的营地之后,两名元朝的大臣表示一切按照和议来进行,就五月十五在淮河清口处进行换俘。
先换吕文焕和李德辉,宋朝这边也可以之后派个人去淮北,验明吕文焕的正身。免得说带元矇骗了宋国,找了替身什么的。
那感情好,张巡连忙派人去临安,请朝廷派两个见过吕文焕、范文虎的人来。吕家军五六万人一股脑儿的降了元,沿边各处还真找不到几个吕文焕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