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577.端临钦点状元郎
御前射策,三百八十余名今科礼部省试录取的士子,殿中专选考校。新任的光中皇帝赵是,自然也是要出席国朝大典的。但他很守规矩,只是端坐在上,並不作一声,发一言。全凭场中的张巡和诸位考官做主,点选才俊。
先前礼部试中被点选为第一的马端临,张巡迴头一问,在漕试中也是头名。那今儿肯定是要送他一顶三元及第的冠,好让他显扬乡里。
另外赵是的表兄弟,也即杨亮节之子杨嗣昌(杨士昌?)同样参加了这一科。谈不上拉拢或者示好吧,就是暂时稳住局面,给个甜枣,杨嗣昌得给榜眼。
赵是显然是认识他这个表兄第的,毕竟他原本只是亲王,而且是早已出宫居住的亲王。原本大概率只能纵情诗画,营取金钱,廝混度日。所以和表兄们到处游乐,也可以理解。
眼下瞧见杨嗣昌入选,最终没能按耐住,朝张巡瞄了一眼,发现张巡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便走到阶下,专门看了看自己表兄的卷子。
省试定去留,殿试分高低。殿试就是天子施恩之所,所有来参加考试的都知道,状元的名位是给天子个人最喜欢的那个人的。
所以来考试的心態都还算可以,选谁都不妨碍他们已经是进士。
即便瞧见张巡看了马端临,而赵是看了杨嗣昌,无非就是人家夺头名而已。韩性同这样的大才子都没说什么,其他人更不可能说什么。
最终结果不出任何意外,状元给了马端临,榜眼给了杨嗣昌,探给了韩性同。张巡不是歧视理学,只是不希望理学一家独大。
这些儒家学说,最后都是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配合封建统治的。只要配合封建统治,事实上对统治者而言,就没有什么真正的高下之分。
心学如何?明朝横空出世的猛男王守仁,最后还不是要为带明服务。
新科进士们各个欢喜,至此实现“將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人生自標,获取了进身之阶。后面的御门唱名,跨马游街,插踏青,芙蓉赐宴,都是有流程的。全城的注意力都在这事上,张巡才分出精神,了解赵与自縊一事,是孤立偶发事件,还是有人背后推动。
先前杀留梦炎的时候,杀了倒是痛快的,而且当场就震住了赵、全太后和群臣,
实现了中枢权力的顺利转移。
但是留梦炎一死,好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算是断了根了。因为以前的权力核心谢太后已经驾崩,两个最重要的当事人不在,部分阴谋可能就永远隱没在水面之下咯。
即便是吕师孟,他有很多事情也不甚清楚。之所以会牵扯到宋元和议之中,主要还是谢太后希望藉助他们家吕文焕的关係,可能在带元那边说得上话。
另外中枢有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也是毫无头绪的。比如逝世的王临死一封遗表,希望谢太后撤帘。这事里面有没有点什么,张巡到现在都不知道。
瞎,进了这临安城,就觉得很多事情是在自己视线之外发生的。远不如以往在常州或者在扬州时那样的简单,朦朦朧朧盖著一层纱似的。
更加坚定了张巡要迁都,绝对不会继续留在杭州的想法。
之后南宋的这些宫殿建筑,官署王宅全部拆除,任由百姓拿去建造自己的房屋好了。
本来杭州就因为城池狭小,居住困难,民间颇有微词。如果有空出来的土地,那就平整出来作为军营和校场。
歷史上带元好像是全部都改建成了寺院,但很快便起了大火,几乎全部烧毁,片瓦不存。张巡没有这么浪费,建筑材料给老百姓去修房子住挺好的,物尽其用。
“荣大王確实不似有所牵扯。”南宋的殿试一般是农历四月左右举行,这个时候正是临安最舒服的时节,连带著叶李的行动也相当轻鬆,甚至不需要拐了。
按照他的匯报,荣大王在交出了主要的財產之后,就深居简出,刻意消除自己的影响力,避免因此而触犯到张巡的忌讳。
最近这段时间,赵与芮算是避世了。如果不是废立皇帝需要他这个老大王来带头,他甚至连门都不会出。
另外赵与芮的情况张巡也看在眼里,那模样,明天就死了,也算正常。
“话不是这么说的,前普司马懿七十岁尚且篡魏。”张巡不知道是不是被临安的这个大氛围感染了,多少沾点阴谋论。
还是要派人盯著,直到赵与芮死了为止。死人是没办法搅风搅雨的,这是不变的真理。
“小心些也妥当。”叶李微微頷首,也同意继续盯著荣王府。
“秀王宅那边呢?”
“孤寂淒凉,寒酸发丧。”
叶李的答案並不出乎张巡的预料,因为张巡虽然没有公开的表態不管赵与的丧礼,
但是通过宗正司传了话,一切都按制度办,什么事都不要来报。
但凡是个沾点脑子的,都知道张巡这就是眼不见,心不烦,根本不想搭理这么一档子事。於是行在的文武百官,不管同赵与是否交好,都没有人去祭拜的。
宗室更少了,除了几个同枝的宗室外,一般的宗室都迁移去了四川,甚至可能並不知晓赵与的死讯。即便是前往祭拜的宗室,也只敢祭拜一番,便匆匆离去,不敢停留太久。
这状態,看著还真像是个孤立偶发事件。
仔细想想也不是不可能,赵与作为赵家的宗王,一则年纪也不小了,本来就没多少活头。二则秀王这一支允许同枝之间承袭,他死了他的从弟可以按序继承,不虞断绝。
用自己的一条命,来让张巡背上骂名,在当今这个社会来看,其实也不算什么赔本的买卖。
张巡能够快速而稳定的接盘南宋中枢政权,除了手握雄兵,快速控制临安和皇帝这一条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张巡乃“两造元勛”,名声冠於天下,仅次於文天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