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650.德辉巧劝忽必烈
阿术等四將的上书递送到大都,主持大都事务的伯顏等人瞧了,其实心里边是一百个愿意。先从南宋索要一百万银绢过来,以后每年再得五十万银绢茶酒。
带元就算是有了一项稳定的收入,可以应付现在財政日益崩溃的局面,並且快速的补充和调整大都的军事力量。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都眾人失去了鯨吞天下的气概,思路往稳定北方转变。
但是他们自己同意没用啊,因为这个事情就不是他们可以做决定的。忽必烈可还没死呢,真金太子也没有监国,只是辅助处理政务罢了。
想要让这份和议通过,必须得忽必烈首肯才行。而忽必烈的情况,在座的其实都很清楚,已经有点魔了。
歷史上七十多岁的忽必烈,如果说持续对日本发动进攻,有消耗南宋新附军,以及高丽王氏力量的考量,那也就罢了。
可对交州陈朝和占城的进攻,就实在有些强人所难咯。从军兵到民夫,拉了不下五十万人去交州和占城,几乎一无所得,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去。
图啥?
蒙古不持续的征服,就无法內部达成自洽的循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交州和占城,
明显已经是蒙古大征服时代的极限了,那环境就不適合蒙古人发挥。忽必烈还持续的对交州投入力量,属实是有点之后带清十全老人好大喜功那味儿。
现在的忽必烈征宋失败,还遭遇了强劲的挑战者小王子海都。愈发的看中不多的威望和脸面,时时刻刻都讲究这些。
怎么劝?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一致望向李德辉。毕竟李德辉是汉人,没有实际的兵权,那在很多方面说话,就不容易引起忽必烈的反感。其次李德辉还是忽必烈潜邸时就服侍的旧臣,在忽必烈面前是有些宠爱的。
至少忽必烈愿意为了把他换回来,把范文虎给卖了。
李德辉猛猛咽了一口唾沫,他今年六十六岁了,最近又多病,其实已经有了告老的想法。但是忽必烈一直不捨得他走,可能是人老了就容易念旧,希望李德辉这个老臣能够陪在自己身边。
想著最后燃烧一把自己老骨头的想法,李德辉决定去往大寧宫,专门向忽必烈递交山东四將的上书。
此时的忽必看起来极老,和那种雍容富贵的老不一样,是一种精力耗尽的衰老。甚至在忽必烈的脸上,可以看到老年斑。
倒是一旁的翰林学土承旨和礼霍孙的御真画像上,忽必烈还是个勇武不显老迈的模样。李德辉望望和礼霍孙,和礼霍孙也望望李德辉,两人用眼神打了个招呼。
瞧见李德辉,忽必烈还赐座吶,李德辉恭敬的谢恩之后,理了理思路,这才把阿术四將的上书捧了出来,递给忽必烈。
不出任何意外的,忽必烈简略读完,就將上书甩到了案上。张口就是河南乃是自完顏手中,百战所得,不可轻弃。如果南朝有意求和,那就命南朝遣使来大都详敘,禁止阿术等人直接同南朝的使臣接触。
那李德辉肯定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咯。直言此乃祖宗妙法,如今为之,正是顺承祖宗,昭应天命啊。
宋理宗端平入洛的事,就不需要再赘述了。那会儿的蒙古人,便是放弃了既没有百姓兵源,也没有粮食军的河南。將开封、洛阳、宋州等处都丟给带宋,使得带宋的后勤线一路拉长到完全无法供应的地步。
等到之后天寒河冻,蒙古大军再度南下,直接把南宋两淮的数万精兵全部发送上天。
不仅河南恢復,还取得了大捷。
咱们蒙古打仗,不爭一时之得失,不爭一寸之城池,主打一个灵灵又活活。只要蒙古骑兵在手,天下之大,哪里都可去得。
到底李德辉是读书人,读过歷史,这话说的非常真诚。主要还是有蒙古的歷代大汗祖宗们的背书,忽必烈现在极端看重他“薛禪汗”的身份,时时刻刻以自己是全蒙古人的大汗自居。顺应前代大汗的策略,也属应当。
被这么一通说下来,忽必烈的態度有所鬆动。但他还是有问题,张巡如果恢復的河南,好生经营怎么办?
毕竟端平入洛那一次,南宋没有全力施展。眼前这次,张巡显然是动员了举国之力来北伐的,听说甚至在徐州城外垛集民眾,计口授田呢。
瞎,李德辉直言自己见过张巡的,那张巡素有大志。此番得了中原河南,恢復了开封旧都。必然回去走禪让得位的老路,夺取南朝半壁。
经什么营啊,不在南朝分出个胜负高低,不可能再回北方的。
东南半壁的皇位宝座,那也是千人爭,万人抢,廝杀几许。张巡难不成真为老赵家恢復河山?要是真这么“忠”,他换什么皇帝啊。
一番话,最终把忽必烈给说服了。但忽必烈也有要求,张巡得立刻把银绢一百万送来,才能够令元军撤出河南。银子过了黄河,元军才能过河。
行行行,好好好,没问题。
拖著老迈之躯回到中书省,自伯顏以下,各个巴望著李德辉的回信。等瞧见李德辉点头之后,那是端茶递水,捏腰捶腿,各个称李德辉是真宰相。
得到允准的消息,几乎是风驰电一般的送到济南。阿术四將,不对,现在是五將了,还有一个石抹良辅。见此回文,心思各异。高兴的是阿术四將,觉得国事有些难以挽回的则是石抹良辅。
但既然王命已下,那就无甚好说的了。阿术连忙遣人去通知张巡,赶紧派兵把五十万匹绢和五十万两银送到济南来。
一侯银绢到位,驻守开封的也速迭儿,驻守南阳的董文忠等,都会率兵退走。到时黄河以南,尽归宋国。双方缔结盟好,永为兄弟之国。
另外,张巡必须儘快派出使臣,去往大都,同大都君臣签立和议的文书。两国君长签字盖章,盟约相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