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赵一民並没有马上回答,反而问道:“前元发行的纸幣变得一文不值,您是知道,並且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么?”
元朝的“交钞”“至元宝钞”到了后来,变得一文不值,朱元璋作为元末的百姓,肯定是知道这个事情,为此,他在设计大明宝钞的时候,也有吸取教训,试图避免大明宝钞重蹈覆辙的。
此时,朱元璋听到他的问话,当即点头,而后,转头看向朱標道:“標儿,你来给一民说说。”
朱標听到,便给自己的妹夫解释道:“父皇规定大明宝钞1贯=白银1两=铜钱1000文,如此,让百姓知道大明宝钞到底是值多少钱。同时规定,民间禁止金银货物交易,如此便只能用宝钞。”
“其二,父皇有限定大明宝钞的印製,不会隨意印製!”
“其三,父皇还规定了,百姓缴纳赋税的时候,要用宝钞和实物一起交的方式。”
“其四,就是今日提到的事情,也算是吧。百姓担心宝钞折旧,因此,父皇已经同意中书省用旧钞换新钞。”
介绍完这些之后,他自己带著疑惑问道:“这些措施,基本都是父皇吸取了前元的教训得到的,为何到了以后,宝钞还是会变得一文不值呢?”
朱元璋对於朱標能不带犹豫地说出这几点,心中还是欣慰的。此时,他听朱標问了,他就没有说话,只是看著赵一民,等他回答。
赵一民听完之后,並没有马上就回答,而是沉思了一会,然后才回答道:“真要说的话,其实还是朝廷缺钱,滥发大明宝钞,导致大明宝钞贬值,越是贬值,百姓就越不敢收,导致大明宝钞贬值更快,到最后,就一文不值了。”
说到这里,他不等朱元璋和朱標追问,就连忙补充说道:“我刚好记得一点,在洪武末年的时候,一贯大明宝钞就只值两百文了。再过几十年,就完全一文不值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眉头紧皱道:“朝廷会如此缺钱?”
他自己还是皇帝的时候,大明宝钞都贬成这样,那就说明,绝对是朝廷缺钱用,而不是挥霍无度造成的。
赵一民听到这话,便提醒朱元璋道:“我之前就说过,大明是穷死的。您设立的赋税制度,是以田赋为根基,为重点,用路引制度限制百姓迁移,就只求一个稳字。但是种田是靠天吃饭的,就很容易会出现问题。”
“再一个问题,歷朝歷代的末期,都是土地兼併严重,大明也不例外。官绅世家的田地越来越多,还能想著法子不交税,只有普通百姓的田地交税,结果就是朝廷收不上钱,也逼得普通百姓弃田而逃等等。”
他说到这里,看到老丈人在沉思,便继续说道:“说回大明宝钞,当朝廷没钱的时候,反正没有对印製大明宝钞有任何约束,因此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多印一些大明宝钞救急,一来二去,大明宝钞就一文不值了。”
“说到底,大明宝钞的价值,其实是老百姓对於朝廷的信任,对您的信任。您说值这么多钱,那就值这么多钱;可是,隨著时间的推移,当老百姓发现大明宝钞其实並不值那么多钱时,信任就会一点点减少,反应在大明宝钞上,就是一点点贬值。这种信任,甚至是不可逆的,一旦信任丟失,再想补回来就非常难了!”
朱標听了,他不好点评这个话,便转头看向他的父皇,听他父皇怎么说了。
朱元璋却还是在思考,一直过了好一会之后,他才忽然抬头,看著赵一民问道:“你那个时候是怎么做的,也是纸幣吧?”
“对,是纸幣!”赵一民听了,立刻点头回答道,“我们那个时候的纸幣,其实也是慢慢贬值的,但是和大明宝钞是完全两码事。我那个时候,朝廷印钱,是会统计全国gdp,就是全国一共生產出了多少钱的东西,然后就印製多少钱的纸幣,要维持生產出来的东西和纸幣的钱数在某个对应的区间。”
“这是为何?”朱元璋一听,有点奇怪地问道,“钱贬值肯定不行,钱越值钱也不行么?”
朱標听了,也是感到奇怪,盯著赵一民看。
赵一民立刻回答朱元璋的问题道:“钱贬值,叫做通货膨胀,而钱值钱,叫做通货紧缩。这两种的程度严重的话,对经济,就是对老百姓的生活等等都会非常不利的。这个属於经济学的范畴,要展开讲的话,可能要讲好久。而且我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並没有专门去学过。”
朱元璋听到这话,不由得有点感慨道:“果然无处不是学问,学问要越精越好!”
说完之后,他看看天色,便站了起来,对赵一民说道:“所以要让大明宝钞不贬值,就是要让老百姓对朝廷,对我有信心,觉得大明宝钞上印了多少钱,就值多少钱,对吧?”
赵一民听了,有点感慨老丈人果然不愧是牛人,一下就抓住了最核心的点,当即佩服地点头说道:“对,就是这个理。”
朱元璋听到他的话,再次问道:“如今大明宝钞在民间已经贬值了一成,回头朝廷可以承诺免费用旧钞换新钞的话,怕也难以挽回这一成的贬值,你觉得,还有什么好的手段来挽回这个么?”
赵一民一听,想也不想就回答道:“第一,就是朝廷收税什么的,也要承诺可以收大明宝钞,不能打折扣,那就等於告诉老百姓,大明宝钞不值那个钱了。”
说完之后,他见朱元璋点点头,便继续说道:“第二,最好是有描定物,就是有参考的价值,比如,和金银绑定,允许老百姓可以隨时按照您规定的金银比例进行兑换。这么一来,老百姓便有信心,相信大明宝钞的价值了!”
朱元璋一听这话,立刻摇头道:“这个不行,已经试过了,要是可以的话,又何必多此一举,用大明宝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