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热情和灵感,就在这漫长的等待和公文旅行中,被磨得一乾二净。
第三天,王元植院士通知李赫,去旁听一个关於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的內部討论会。
会议地点在一个不对外掛牌的招待所里。
李赫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角落。
他看著满屋子司局级,乃至部级的领导干部,在烟雾繚绕中,討论著国家未来五年的科技发展方向。
每个人都表情严肃,言语恳切。
“晶片,必须搞出我们自己的晶片!”
“大飞机,这是几代人的梦想!”
“核心工业软体,不能再用別人的了!”
每一个议题,都关係国家命脉,都透著一股时不我待的迫切。李赫能感受到那种自上而下,想要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强大决心。
可当討论一进入具体执行层面,画风骤变。
“这个项目,理应由我们二机部牵头,我们有最好的技术基础!”
“我不同意!航天部在高温合金上更有经验,应该划归我们!”
“预算怎么分?人员怎么调配?出了成果算谁的?”
爭论,协调,扯皮。
一个上午过去,什么实质性的决议都没形成。
李赫坐在角落,平静地看著这一切。
他心里没有轻视,也没有不耐烦。
他只是更清晰地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全貌。
一个庞大的,拥有无上意志,却也因为过於庞大而显得有些笨拙的巨人。
它想奔跑,四肢的协调却出了大问题。
会议结束的当晚,李赫再次来到王元植院士那间堆满书的办公室。
老人似乎知道他会来,茶已经泡好了。
“有什么感想?”王院士靠在藤椅上,看著窗外深沉的夜色。
“王老,我想我们不能等。”李赫捧著滚烫的茶缸,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砸在地上。
“『843项目』的后续研发,要是按照常规流程,立项,审批,拨款,再组织人员……一年时间都不一定能真正开始实验。”
王院士没有出声,只是静静地听著。
“我需要一个更灵活,更高效的模式。”李赫的眼里,闪动著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光。
“一个以项目为绝对核心的团队,人员精干,授权充分。我要搞材料的,搞热工的,搞自动化控制的,都在一个屋檐下干活!”
“我需要今天有一个想法,明天就能进炉测试,后天就能看到结果!”
“我需要打破部门墙,打破资歷论,一切为了成果,一切为了速度!”
王院士转过头,浑浊的眼睛里透出一种锐利。
他盯著李赫看了很久。
“你说的这些,是在挑战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
“我只是想让我们的项目,跑得快一点。”李赫的回答滴水不漏。
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许久,王院士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你那个特別攻关小组的授权,就是尚方宝剑。”
“怎么用,你自己决定。”
“出了成绩,我给你请功。出了问题,我替你扛著。”
老人的话,平淡,却重如泰山。
这是默许,也是託付。
李赫站起身,对著王元植院士,深深鞠了一躬。
从办公室出来,小张正等在楼下。
夜风很凉,吹在脸上,让李赫的头脑更加清醒。
“李总工,这几天辛苦了。”小张递过来一支烟。
李赫摆了摆手。
“京城这边,真是藏龙臥虎。”小张发动了汽车,像是无意间閒聊。
“就说材料这块,最近就来了个厉害角色。陈副部长的公子,叫陈峰,刚从麻省理工回来的博士,人年轻,水平高,现在是总院那边一个新材料项目的主任。”
“听说他做的方向,跟您的也有些关係,也是先进陶瓷。”
小张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李赫的表情。
李赫的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他只是看著窗外飞速倒退的街灯,目光深邃。
陈峰。
这个名字,他记住了。
他脑海中那个关於实验室的蓝图,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紧迫。
他知道,京城之行,不仅给了他授权和资源。
也让他提前看到了未来的战场,和潜在的对手。
必须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