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原子排列整齐的完美晶体结构,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可能存在。
助手瞪大了眼睛,嘴巴微张,完全被眼前的画面震撼了。这种完美的晶体结构只存在於理论计算中,在实际材料中从未观察到过。
李赫的呼吸变得急促,手掌在实验台上轻轻握拳。这个发现证实了他最大胆的推测。
“找到了……“
他的声音很轻,几乎是在自言自语。
“这就是'种子'。“
助手转过头看著李赫,眼中满是困惑和震撼。他完全不明白这个微小区域的意义,更不明白李赫为什么称之为“种子“。
李赫没有立刻解释,而是继续观察著屏幕上的完美结构。在这个几十纳米的微小区域內,原子的排列达到了理想状態。
这不是偶然形成的。
在动態梯度环境的作用下,温度梯度、压力梯度和气氛梯度在这个特殊位置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原子在梯度驱动下定向迁移,最终在这里形成了理想的晶体结构。
这个微小的“种子“证明了动態梯度理论不仅是正確的,而且效果远超预期。如果能够控制这种“种子“的形成和扩展,就能製造出具有完美晶体结构的材料。
“这个区域的面积有多大?“
李赫问道,声音里带著明显的紧张。
助手快速测量著屏幕上的尺寸標尺。
“大约80纳米x60纳米,面积约4800平方纳米。“
这个数字让李赫的眉头微微皱起。“种子“的面积太小了,在整个样品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这解释了为什么材料的宏观性能如此之差。
但是,这个发现的意义远超面积大小。它证明了在合適的条件下,动態梯度能够引导原子形成完美的排列。
问题的关键在於如何扩大这种“种子“的形成范围。
李赫开始在脑海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根据这个“种子“所在位置的温度、压力和气氛条件,可以反推出形成完美结构的临界参数。
如果能够在整个样品中都维持这种临界条件,就能製造出通体完美的晶体材料。这种材料的性能將达到理论极限,远超现有的任何工业陶瓷。
“继续搜索,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种子'。“
李赫重新打起精神,眼中闪烁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助手点点头,开始在样品的其他区域进行搜索。有了第一个发现作为参照,他知道应该寻找什么样的特徵。
半小时后,第二个“种子“被发现了。
位置在样品的另一个角落,大小约为70纳米x90纳米。內部结构同样完美,原子排列达到了理想状態。
又过了二十分钟,第三个“种子“出现在视野中。
隨著搜索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种子“被发现。它们分散在样品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都是完美晶体结构的典范。
但是,这些“种子“之间被大量的枝晶结构分割,彼此孤立,无法连接成整体。这正是材料宏观性能差的根本原因。
李赫在记录本上快速记录著每一个“种子“的位置、大小和形態特徵。通过这些数据,他能够分析出“种子“形成的规律和条件。
“一共找到了多少个?“
经过两个小时的仔细搜索,助手已经疲惫不堪,但眼中依然充满兴奋。
“十三个。“
李赫放下记录笔,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
“十三个完美的晶体种子,分布在整个样品中。“
他站起身,在实验室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很稳,但速度明显比平时快。
这些“种子“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整个项目的方向。原本以为是失败的实验,实际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动態梯度理论不仅能够控制晶体的取向,还能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完美的晶体结构。如果能够找到合適的工艺参数,让这些“种子“扩展並连接成整体,就能製造出性能完美的材料。
李赫走到窗前,看著外面1980年代的夜景。街道上稀疏的路灯发出昏黄的光芒,远处的工厂烟囱冒著白烟。
这个时代的中国材料工业还很落后,大部分高性能材料都需要进口。但是今晚的发现,可能会改变这一切。
如果“种子扩展技术“能够成功,中国將在材料科学领域实现歷史性的突破。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胜利。
李赫转过身,看著还在电镜前工作的助手。年轻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依然专注。
“今晚的工作就到这里。“
他的声音很温和,带著明显的关怀。
“明天开始,我们要重新设计工艺参数。“
助手关闭电镜,伸了个懒腰。整个实验室重新安静下来,只有空调系统发出的轻微嗡鸣声。
李赫最后看了一眼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心中已经开始构思新的实验方案。
“种子“已经找到了。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它们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