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泵开始工作,炉內压力迅速降低。
高纯氬气充入炉內,整个过程重复三次。
“开始升温。“
李赫在控制台上启动了新的烧结程序。
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显示出与第一次完全不同的轨跡。
前半段保持相同,后半段明显更加平缓。
第一阶段:室温升至600度,升温速率每分钟3度。
第二阶段:600度升至1000度,升温速率每分钟5度。
第三阶段:1000度升至1200度,升温速率每分钟2度。
第四阶段:1200度保温30分钟。
第五阶段:1200度升至1450度,升温速率每分钟0.5度。
第六阶段:1450度保温6小时。
最关键的变化在第五阶段。
升温速率从每分钟1度降至每分钟0.5度,整整慢了一倍。
这个改变为种子的稳定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气氛控制程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氮气的比例从原来的20%提高到30%。
氢气的比例从原来的15%降低到10%。
氬气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维持在60%的比例。
整个实验室的人都围在控制室的观察窗前。
每个人的眼中都充满了期待和紧张。
这次实验的成败將决定整个项目的命运。
温度曲线按照设定程序稳步上升。
前四个阶段完全按照预期进行,没有任何异常。
当温度达到1200度开始第五阶段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升温速率降至每分钟0.5度,温度曲线变得异常平缓。
炉內的各项传感器显示出稳定的数据。
温度梯度形成良好,中心1450度,边缘1200度。
压力梯度同样稳定,中心45兆帕,边缘35兆帕。
气氛成分按照程序精確变化,误差不超过1%。
“看起来一切正常。“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小声说道。
但李赫的表情依然严肃。
他紧紧盯著屏幕上的数据,不敢有丝毫放鬆。
在种子形成的关键时刻,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升温过程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
比第一次实验多了两个小时。
当温度最终达到1450度时,保温阶段开始。
这一次的保温时间延长到六个小时。
为种子的充分发育提供足够的时间。
深夜两点,保温结束。
降温程序启动。
降温过程同样经过了优化。
1450度到1000度:每分钟降温1度。
1000度到500度:每分钟降温2度。
500度到室温:自然冷却。
比第一次实验更加缓慢和温和。
早晨八点,炉温降至室温。
整个烧结过程歷时二十个小时。
比第一次多了两个小时。
李赫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子。
“准备开炉。“
所有人都围拢过来,眼中满是期待和紧张。
成败在此一举。
炉门缓缓开启,热气涌出。
机械臂探入炉膛,寻找著样品的位置。
“找到了。“
操作员的声音里带著明显的紧张。
夹具轻轻夹住样品,开始向外移动。
当样品完全离开炉膛,放置在实验台上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那不是预想中的灰白色陶瓷,也不是第一次的雪蓝色。
而是一堆黑色的粉末。
样品完全破碎了,散落在样品盒中。
没有完整的结构,没有美丽的纹路。
只有黑色的细小颗粒。
实验室里死一般寂静。
所有人都呆呆地看著那堆黑色粉末,眼中写满了不敢置信。
种子死了。
杂草也死了。
什么都没有留下。
只有一堆毫无价值的黑色粉末。
这个结果比第一次的失败更加残酷。
至少第一次还得到了美丽的雪结构,还发现了珍贵的种子。
这一次,什么都没有。
完全的、彻底的失败。
王院士颤巍巍地坐回椅子,拐杖在地上发出沉闷的敲击声。
老人的眼中重新布满了失望和疲惫。
材料组的博士们面面相覷,有人开始怀疑整个理论的正確性。
李赫站在实验台前,双手撑在桌面上。
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闪过一丝困惑。
这个结果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按照理论计算,参数优化应该能够促进种子的生长。
但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不仅种子没有扩展,连原有的结构都完全消失了。
整个材料系统彻底崩溃。
“也许我们的方向根本就是错的。“
一位博士苦笑著摇头。
“动態梯度理论可能存在根本性的缺陷。“
这句话让实验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沉重。
如果理论本身有问题,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诸东流。
几个月的奋战,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可能只是一场空。
李赫依然站在实验台前,双眼死死盯著那堆黑色粉末。
他的脑海中开始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分析。
参数的改变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种子的消失意味著什么?
整个系统的崩溃隱藏著什么样的物理机制?
这些问题需要答案。
而答案就隱藏在这堆看似毫无价值的黑色粉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