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第一个蒙特卡洛模擬程序终於运行成功。
计算机开始进行海量的隨机抽样。
屏幕上滚动著密密麻麻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一种参数组合的预测结果。
“运行一万次隨机抽样需要多长时间?”李赫问道。
技术员看了看计算机的运行状態。
“大约需要六个小时。”
这个速度在1980年代已经算是很快了。李赫满意地点点头。
与此同时,实验设计组也完成了详细的正交试验表。
刘教授亲自审核了每一个参数组合,確保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l27正交表已经制定完成。”刘教授拿著厚厚的试验方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二十七次实验,能够分析五个主要参数及其二阶交互作用。”
操作执行组的老师傅们也做好了准备。创世炉被重新校准,所有的传感器都进行了精密检测。
温度控制精度提高到±1度,压力控制精度提高到±0.5兆帕。
“失败地图绘製计划正式启动。”李赫站在实验室中央,环顾四周。
整个实验室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態。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每个环节都有明確的標准,每次失败都將转化为宝贵的数据。
这是一种理性的疯狂。
第一批九组实验按照l9正交表的设计同时开始。
九台创世炉並排工作,每台炉子都运行著不同的工艺参数。
炉温监控室里,巨大的显示屏上显示著九条不同的温度曲线。
有的平缓上升,有的急剧攀升,有的在中途停顿。
气氛控制系统也分成九路,每一路都有独立的气体配比。
氮气、氢气、氬气的比例在精確的控制下不断调整。
压力监测系统显示著九组不同的压力梯度数据。
数字在屏幕上不断跳动,记录著每一个微小的变化。
二十四小时后,第一批实验结束。
九个样品被小心翼翼地从炉內取出。
有黑色的粉末,有烧焦的玻璃体,有奇形怪状的残片,还有几块看起来正常但性能极差的陶瓷。
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失败品。
但这一次,没有人气馁。
数据组立刻將九个失败品的详细性能数据输入计算机。
硬度、强度、密度、显微结构,每一项指標都被精確测量和记录。
计算中心的大型机开始运行分析程序。
磁带机快速转动,印表机不断吐出数据表格。
巨大的参数坐標图被掛在实验室的墙上。
这张图有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代表一个主要参数。
九个代表“此路不通”的黑色坐標点被精確地標註在图上。
每一个点都对应著一次失败的实验,但同时也代表著一个被排除的错误方向。
“看这里。”李赫指著坐標图上的一个区域。“这三个失败点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聚集区。说明在这个参数范围內,材料系统容易发生相变。”
“这两个点的失败模式相似,都是强度不足。说明这个参数组合会导致晶界结合不良。”
每一次失败都不再是挫折,而是为地图贡献了一个宝贵的数据点。
未知的黑暗区域在一点一点地缩小。
团队成员们围在那张逐渐被黑色数据点填充的图纸前,眼中闪烁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这是他们第一次从失败中感受到前进的踏实感。
每一个失败的坐標点都在告诉他们:这条路走不通,但我们离正確的路更近了一步。
“继续下一批实验。”李赫的声音里带著坚定的信心。
第二批九组实验立刻开始。
这一次的参数组合更加精细,针对第一批实验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调整。
实验室里的节奏变得异常紧凑。製备组、烧结组、检测组、数据组,每个环节都在高效运转。
二十四小时一个循环,每个循环都会在失败地图上增加九个新的坐標点。
第三批实验,又是九个失败品。但失败的模式开始出现规律性。
高温区域容易形成玻璃相,低温区域容易出现疏鬆结构,气氛过强会导致分解,气氛过弱会导致氧化。
第四批实验,依然是失败。
但数据分析显示,某些参数组合的性能指標开始接近理论预期值。
第五批实验的结果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其中一个样品的硬度达到了65hv,虽然仍然不合格,但比之前的失败品有了明显改善。
“我们正在接近目標区域。”刘教授看著最新的统计分析报告,声音里带著明显的兴奋。“根据回归分析,最优参数组合应该在这个范围內。”
他在坐標图上圈出了一个小区域。
这个区域周围被大量的黑色失败点包围,但中心部分依然空白。
“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针'所在的位置。”李赫指著那个空白区域,眼中闪烁著胜利的光芒。
王元植院士站在实验室的角落,静静地观察著这一切。
老人的眼中写满了震撼和感慨。
他转身对身边的助手说道。
“他不是在解决一个技术问题。”
老人的声音很轻,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意。
“他是在建立一套全新的科研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