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第153號样品呈现出奇特的形態。大部分区域依然是疏鬆的枝晶结构,但在某个局部区域,出现了极其微弱的晶鬚生长跡象。
“放大倍数调到5000倍。”
高倍镜下的图像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在那片混乱的枝晶结构中,確实有几根细如髮丝的晶须正在生长。虽然它们的长度只有几微米,但排列方式却异常规整。
“这是第一次在种子之外观察到有序结构的萌芽。”李赫的声音里带著抑制不住的兴奋。
虽然第153號样品的整体性能依然是垃圾,硬度只有18hv,强度更是低得可怜。但这几根微小的晶须却代表著突破的希望。
李赫立刻走到失败地图前,拿起红色的標记笔。
他在第153號样品对应的坐標点上標记了一个特殊的符號。不是代表失败的黑色圆点,而是一个灰色的三角形。
“这是我们地图上的第一片灰色地带。”他转身面对所有人。“黑色代表完全失败,灰色代表部分成功。”
这个灰色的三角形在满是黑点的地图上显得格外醒目。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所有人指明了方向。
“立刻分析第153號样品的详细参数。”李赫开始重新部署任务。“升温速率、保温时间、气氛浓度、压力梯度,每一个数值都要精確记录。”
数据很快整理出来。
升温速率:每分钟1.3度。
保温时间:4.5小时。
氮气浓度:28%。
氢气浓度:12%。
压力梯度:中心42兆帕,边缘31兆帕。
“以这个坐標为中心,进行重点区域模擬。”李赫走向计算中心。“模擬精度提高十倍,覆盖范围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技术员开始修改程序参数。新的模擬程序需要进行千万次级別的计算,对计算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启动重点模擬程序。”
大型机的轰鸣声变得更加猛烈。整台机器开始超负荷运转,温度迅速上升。
冷却风扇全速转动,发出刺耳的呼啸声。机房內的温度计显示已经超过了30度。
“李总工,机器的负荷太大了。”技术员的声音里带著担忧。“可能会出现故障。”
李赫看了看温度显示器,又看了看疯狂闪烁的指示灯。
“继续运行。”他的声音不容置疑。“我们需要这些数据。”
计算机的怒吼声传遍了整个研究所。楼道里的其他研究人员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好奇地张望著计算中心的方向。
“那里在干什么?”
“听说是在进行什么大规模计算。”
“这声音都持续一个月了。”
三天后,重点模擬程序终於完成。
印表机吐出了厚厚一叠计算结果。每一页纸上都密密麻麻地印著参数组合和预测结果。
李赫仔细分析著这些数据。在第153號样品的周围,確实存在著一个小范围的高概率区域。
“就是这里。”他在地图上圈出了一个小区域。“我们的目標就在这个范围內。”
这个区域只有原来搜索空间的千分之一大小。相比於最初的十万种可能性,现在只需要验证不到一百种参数组合。
“准备新一轮的实验。”李赫开始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这一次,我们要在灰色地带中寻找真正的白色区域。”
所有人的眼中都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第153號样品虽然依然是失败品,但它为整个团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几根微小的晶须就像黑暗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路。
夜深了,实验楼里依然灯火通明。
计算中心的大型机继续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为新的模擬计算提供著源源不断的数据支持。
烧结炉依然在24小时不停机地工作,一批又一批的样品在高温中接受著考验。
检测室里的显微镜下,研究人员正在仔细观察著每一个样品的微观结构,寻找著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微变化。
数据组的办公室里,统计学专家正在分析著海量的实验数据,试图从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和线索。
李赫站在走廊的窗前,看著远处的夜景。
1980年的夜空还很清澈,星光闪烁在黑暗中。就像那个灰色的三角形在失败地图上闪闪发光。
他知道,真正的突破就在不远的地方等待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