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 方孝孺猛地转头,厉声呵斥,鬚髮似乎都因激愤而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乃万乘之尊,岂可效仿丧家之犬,弃宗庙社稷於不顾?!若事真不可为……”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著一种令人心悸的悲壮,目光如电般刺向朱允炆,一字一顿,如同重锤砸在殿宇的樑柱上:
“国君死社稷,乃天地之正理!陛下当正衣冠,御奉天,直面逆贼!生,为大明之君;死,为大明之鬼!如此方不负太祖高皇帝之託,不负天下臣民之望!”
“死…死社稷…” 朱允炆被这血淋淋的结局惊得踉蹌后退一步,脸上最后一点血色也褪得乾乾净净,只剩下死灰般的绝望。
西南边陲,茂州(今四川茂县)。
一盏如豆的油灯在潮湿的空气中摇曳,映照著病榻上那张枯槁憔悴的脸庞——正是被流放此地的文坛泰斗、太子朱標之师,宋濂。
他比实际歷史更加苍老衰败,连续的打击和恶劣的环境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
此刻,他裹著单薄的旧被,浑浊的双眼死死盯著驛馆窗外那片被天幕微光映亮的夜空。
天幕上的画面和声音,清晰地传入他耳中。
当看到爱徒方孝孺那熟悉又陌生的刚毅面容出现在建文朝堂,听著他那番“国君死社稷”的慷慨陈词时,宋濂枯瘦的身体猛地剧烈颤抖起来。
浑浊的老眼中,先是闪过一丝为弟子刚正风骨而生的、极其复杂的骄傲,但隨即,这骄傲便被无边无际的恐惧和冰冷的绝望彻底淹没!
“咳咳…咳咳咳…噗——!”
剧烈的咳嗽牵动了五臟六腑,一口暗红的、带著浓重腥气的淤血,猛地从宋濂口中喷溅而出,染红了胸前的被褥和白的鬍鬚!旁边的老僕惊得魂飞魄散,慌忙上前搀扶擦拭。
宋濂无力地摆摆手,阻止了老僕的动作。他剧烈地喘息著,每一次呼吸都如同破旧的风箱在拉扯,眼神死死盯著天幕上方孝孺那凛然不屈的身影,充满了痛心疾首的悲凉。
“孝孺…孝孺吾徒啊…” 宋濂的声音嘶哑微弱,带著泣血般的哀伤,“你…你只知刚烈…不知变通…只求一死以全名节…可…可曾想过…这刚烈之名…要用多少人的血来浇灌?!”
他枯瘦的手指死死抓住被角,指节泛白,“浙东学派…为师一生心血…门生故旧…还有…还有那些与你牵连之人…他们的命…难道就…就不是命了吗?!”
“你这番话…是把自己…也把整个学派…都推上了…万劫不復的…绝路啊!” 宋濂的声音越来越低,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恐惧。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因为方孝孺这“死社稷”的刚烈諫言,未来將会掀起怎样一场针对其门生故旧的、残酷无情的株连腥风!
他苦心经营、桃李满天下的人脉根基,將被自己最得意、最寄予厚望的弟子,亲手斩断根基,连根拔起!
巨大的恐惧和悲愤衝击著他残破的身躯,宋濂眼前阵阵发黑,意识开始模糊。
然而,就在这意识沉沦的边缘,一种极其诡异、甚至带著一丝残忍的“轻鬆”感,竟如同冰冷的溪流,悄然漫过了他绝望的心田。
“也好…也好…” 宋濂嘴角扯动,露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近乎解脱的苦笑,气若游丝地喃喃自语,“死在此刻…倒…倒也是时候…不必…不必亲眼看著…看著孝孺他…如何收场…更不必…看著那些…因他而起的…滔天血祸…”
他缓缓地、无比艰难地闔上了沉重的眼皮。油灯的火苗在他闭眼的瞬间,剧烈地跳动了一下,仿佛感受到主人生命之火的即將熄灭。
窗外,是洪武十三年西南边陲沉沉的夜色,和天幕上依旧燃烧著的、预示著未来无数杀戮的“直趋应天”血字。
宋濂枯槁的脸上,那最后一丝似悲似嘲的解脱表情,凝固在了永恆的黑暗降临之前。茂州的瘴气,悄然吞噬了这盏曾经照亮过大明文坛的孤灯。他死在了“知道”之前,某种意义上,这何尝不是一种残酷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