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文字流转,將大明王朝在天启年间的那场关乎国运的战略大辩论,清晰地展现在洪武君臣面前。
奉天殿內,朱元璋、徐达、冯胜、蓝玉等人凝神细看。当他们看到右中允周延儒力挺,天启皇帝最终拍板,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总揽应对辽东危局之重任时,都不禁微微頷首。
“临危受命,方显忠臣本色。”朱元璋评价道,他对这种勇於任事的態度颇为欣赏,“只是这担子,重如山岳啊。”
紧接著,天幕呈现出孙承宗雷厉风行的作风:十日上《明法度疏》,强调以法治军;再上《陈用人疏》,主张重视武官,破除以文统武之弊。
“好!”这次喝彩的是徐达,他身为武將,对此感触最深,“兵战凶危,岂是纸上谈兵之事?將以智勇为先,文牘规章次之。此人所言,深得治军三昧!若能落到实处,辽东兵马战力必能提升。”
冯胜也点头附和:“確是如此。文武和衷共济,方能克敌。以往文官过於掣肘將领,此弊不除,难打胜仗。”
天幕之上,爭论不休。觉华岛、寧远卫、中前所……一个个地名被拋出,每一种主张背后都代表著不同的战略思路和巨大的风险。洪武朝的君臣们,尤其是那几位身经百战的帅才,此刻仿佛身临其境,被拉入了那场决定大明国运的军事会议。
“守岛?”蓝玉最先嗤之以鼻,他指著天幕上关於觉华岛(菊岛)的描述,语气带著惯有的锋芒,
“这姓阎的监军是读书读傻了?这等孤悬海外之地,看似险要,实则是绝地!眼下之大明,可有能彻底压制后金,令其不敢窥视海面的强大水师?若无制海之权,冬日海面一封冻,建奴铁骑便可踏冰而过,岛上军民粮草尽成资敌之物!届时,守军便是瓮中之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此乃葬送兵马之下下策!”
他的话语又快又急,充满了实战派將领对纸上谈兵者的不屑。朱棣在一旁听得暗自点头,北征的经歷让他对后勤和地形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孤岛防御確是兵家大忌。
徐达则更为沉稳,他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天幕,审视著辽西走廊的山川河流。“王在晋所提之中前所,位置过於靠后。”
他缓缓摇头,手指在御案上虚划著名,“此地虽也属关外,但距离山海关太近,战略纵深不足。若以此为第一道防线,则门户洞开,敌军一旦突破,顷刻间便可兵临山海关下,我方几无缓衝余地。且此地难以屯驻重兵,无法对广寧、辽阳之敌形成有效威慑,被动挨打,非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眾人,最终定格在天幕上“寧远”二字。“用兵之道,在於掌控主动。防线之前出,非为虚张声势,乃是为了爭取空间、爭取时间。需择一要点,能卡敌之咽喉,使其进退失据,又能与我核心关隘(山海关)互为奥援,方为上策。”
冯胜接过话头,他从工程与防御体系的角度补充道:“大帅所言极是。所选之地,还必须具备修筑坚城巨堡的地利。需有山川之险可依,有水源之地可用,周边有足够开阔之地可屯田、练兵马,方能支撑大军长期驻守,將一处军事据点,变为一颗钉死在敌人进军路线上的硬钉子!否则,孤城悬於外,终难持久。”
三位大明顶级的军事战略家,虽隔著二百多年的时光,仅凭有限的文字信息,却已迅速排除了错误选项,他们的思路正清晰地朝著那个唯一正確的答案收束——能同时满足扼守要衝、拥有纵深、便於防守、利於支援这些苛刻条件的,辽西走廊之上,唯有一地!
就在他们的分析与判断趋於一致之时,天幕中,孙承宗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的思想產生了共鸣。他力排眾议,选择了寧远!
当孙承宗阐述选择寧远的理由——“內抱岩关,南临大海,实为天设之险”,“稳守寧远,可保山海关无虞”时,徐达、冯胜、蓝玉三人眼中同时爆发出讚赏的精光。
“善!”徐达忍不住低喝一声,脸上露出见猎心喜的笑容,“英雄所见略同!此策方是老成谋国、知兵之言!寧远此地,选得精准无比!卡住了辽西走廊之腰眼,自此,攻守之势异也!”
蓝玉也收起了轻蔑之色,咧嘴笑道:“这孙阁老,有点东西!不是那等空谈的文人。守这里,才算是把拳头顶到了敌人的鼻子底下!”
他们的討论,已然超越了单纯的歷史旁观,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最高级別的军事推演。而孙承宗的决策,在这场推演中,获得了洪武朝最强军事智囊团的一致认可。
然而,一直沉默的李善长却微微皱眉,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陛下,徐帅,此策虽妙,却有一大隱忧。將防线推进至寧远乃至更东的锦州,固然战略主动,但数百万石粮秣军械如何输送?辽西本地经战乱摧残,恐难供养大军。若全靠关內陆路转运,耗费巨大且易被截断。唯一可靠的补给线,便是海路。若我大明水师不能確保渤海海峡畅通无阻,这条寧锦防线,反而可能成为吞噬钱粮、拖垮国库的无底洞,届时……恐不如稳妥退守山海关。”
此言一出,朱元璋、徐达等人都陷入了沉思。李善长是从国家统筹和经济角度出发,考虑得更为深远。战略上的妙笔,需要强大的国力尤其是制海权来支撑。
仿佛是为了回应李善长的担忧,天幕適时展现了孙承宗接下来的举措。
他不仅力主守寧远,更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
天启三年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缮寧远城,並逐步恢復山海关至寧远一线的城池堡垒。
更精彩的是后面:只见孙承宗大力招抚流亡的辽民回归故土,分发牛具种子,开垦荒芜的田地。紧接著,他又组织人力开採当地煤炭,发展煮盐业,並利用海运与外界贸易互通……
一时间,荒芜的辽西走廊竟然显现出復甦的景象。
看到这里,李善长先是愕然,隨即抚须长嘆,眼中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好一个『以辽土养辽人』!开源节流,就地取材,以战养战!这孙承宗……竟有如此经济之才!若他在明初,老夫这丞相之位,怕真要退位让贤了。”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旁边的蓝玉偷偷撇了撇嘴,心里嘀咕:“能耐是大,可这么能干又揽权的阁臣,放咱这时候,怕不是第二个胡惟庸哦……”当然,这话他只敢在心里想想。
朱元璋则目光炯炯,看著天幕上孙承宗的一系列操作,缓缓道:“能文能武,知兵知政,此乃王佐之才!善长所虑的海运之险確实存在,但看此人手段,未必不能解决。他这是在给那条防线注入生机,让它能自己活下去!唯有能活的防线,才是真正的防线!”
天幕之下,洪武君臣已然明白,这寧锦防线绝非单纯的军事工事,而是一个融合了军事、经济、民生的宏大战略体系。它的成败,將极大影响大明与后金博弈的最终结局。而孙承宗此人,其眼光、魄力与执行力,都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