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舟亲自將妹妹李秋妹和她那只小小的、装著几件换洗衣裳的包袱迎进了小院。
看著妹妹李秋妹怯生生却又带著雀跃的眼神,李彦舟的心彻底软了下来。
来到这个世界,他睁开眼第一个看到的人就是她。
那个偷拿鸡蛋煮给他吃,自己却馋得直咽口水的小丫头;
那个在他被吴秀竹咒骂时,鼓起勇气站出来维护他的小丫头。
一幕一幕,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他心里,早已將这个胆小又善良的妹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哥,我喜欢这里。”
李秋妹小声地,却又无比认真地说道,双眼亮晶晶地打量著院里的每一处。
“以后,这里也是你的家了。”
李彦舟笑著回答,领著她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把屋子里的情况都给她细细说了一遍。
可一个现实的问题,很快就摆在了兄妹俩面前。
李秋妹住哪儿?
这套泥坯房是典型的农家格局,正屋三间,一间是李彦舟的臥房兼书房,中间是待客吃饭的堂屋,另一间是灶房。
旁边有个堆放农具柴火的杂物间。
整个屋子,就李彦舟臥房里那一铺床。
床倒不是大问题。
工坊里有他设计的新式摺叠床,折起来是双人椅,拆开了就是一张小床,隨时能搬一张过来。
可问题是,床摆在哪儿?
摆杂物间?
不行,那地方黑乎乎的,又潮,女孩子家住了要生病的。
摆堂屋?
更不妥当。
兄妹俩都大了,秋妹一个姑娘家,睡在人来人往的堂屋,实在太不方便。
李彦舟的目光在土墙和屋顶之间扫来扫去。
他的视线最终定格在了高高的房樑上。
这个时代的乡下房子,为了冬暖夏凉,屋顶都建得特別高。
从地面到房梁,足有丈许,空荡荡的,全是没利用上的地方。
一个在现代装修中司空见惯的设计念头,从他脑海里“噌”地一下冒了出来。
搭一个阁楼,做成简易的复式结构!
“有了!”李彦舟一拍手,兴奋地道。
他指著堂屋的上方,兴致勃勃地比划。
“秋妹,你看!咱们在这堂屋靠墙的一边,搭一个阁楼出来,上面铺上板子,就是你的臥房。再从旁边修个楼梯上下。这样既不占地方,你又有了自己单独的屋子,好不好?”
李秋妹顺著他手指的方向仰起头,努力想像著哥哥描述的那个“屋子里的屋子”。
她其实没太听懂,但看著哥哥神采飞扬的样子,还是用力点点头:“哥哥说好,那就好!”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
材料当然是竹子。
这东西坚韧又轻便,是最佳材料。
不过要想做阁楼,得用晒乾脱水后的老竹,
正巧,工坊的料场里多的是。
李彦舟不再耽搁,立刻去工坊找到了李大田,把自己的想法画了张简图。
工坊里的族人们听说李秋妹搬过去照顾彦哥儿的起居,都觉得理所应当,这才是亲兄妹的样子。
再听说要在屋里头修个小阁楼,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觉得新鲜。
在他们村里,盖房子都是一板一眼的,还从没听说过这种修法。
李大田看著图纸,先是愣了一下,隨即讚许道:“这个法子好!省地方又牢靠!工坊里晒了不少毛竹竹板,正好拿几根先用著!”
一旁的大伯李大山也凑过来看,当即拍著胸脯道:“这活儿快得很,我们家三个,再叫上你三堂叔他们,人多手快,保准今天就让秋妹住上新房!”
汉子们说干就干,雷厉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