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81章 荷香引客归故处 匠心薪火照新程
一场秋雨过后,清溪村的空气里浸著草木与泥土的清润。苏晚踩著石板路上的水洼往工坊走时,远远就看见院门口停著辆熟悉的白色轿车——车窗半降,栗色捲髮的伊莎贝拉正探著头,跟蹲在竹编坊门口的小宇说话,手里还捏著个迷你竹编荷掛件,正是上次小宇送给她的那个。
“伊莎贝拉!你怎么突然来了?”苏晚加快脚步跑过去,鞋尖溅起细碎的水。伊莎贝拉推开车门下来,身上穿的还是那件印著植物纹样的亚麻长裙,只是外面多了件浅咖色的针织开衫,正是用清溪荷染布做的。“想给你个惊喜,”她笑著张开双臂抱了抱苏晚,身上还带著淡淡的栗子壳香,“巴黎的订单一直断货,我乾脆带著设计师过来,想跟你们一起开发秋冬新款,顺便……再尝尝王婶做的栗子燉排骨。”
这话刚说完,染坊的门就“吱呀”一声开了。王婶手里拿著块刚染好的深褐色布料,看到伊莎贝拉,眼睛一下子亮了:“哎呀,伊莎贝拉姑娘来了!快进来坐,我昨天刚在后山收了新栗子,正准备今天燉排骨呢!”张嫂也从绣坊里探出头,手里还拿著根绣针,针线上掛著缕深绿色的丝线:“来得正好,我刚试了新的绣法,想让你看看能不能用在新款围巾上。”
伊莎贝拉跟著眾人走进工坊,目光一下子被院子里晾著的染布吸引了。不同於之前的浅咖色,这次的布料多了深褐、墨绿、米黄三种顏色,像把秋日的竹林与荷塘都揉进了布里。“这些顏色太漂亮了!”她走到染布前,伸手轻轻抚摸,布料比之前更挺括些,却依旧柔软,“是用新的原料染的吗?”
王婶笑著把手里的布料递过去:“这深褐色是用老栗子壳加了点松针熬的,墨绿是用荷叶梗和艾草煮的,米黄是晒乾的莲蓬壳染的。入秋了,顏色深点更暖和,也更耐脏。”伊莎贝拉把布料贴在脸颊上,细腻的触感混著草木的清香,让她忍不住闭眼深吸了口气:“比我在巴黎找的任何面料都舒服,用这些布做秋冬的大衣和围巾,肯定受欢迎。”
几人刚走进堂屋坐下,周师傅就提著个竹筐进来了。筐里装著刚编好的竹编餐垫和暖手宝套,餐垫上编著荷与竹叶的纹样,暖手宝套则是圆润的筒状,边缘缀著细细的竹编流苏。“伊莎贝拉姑娘,你看看这些能不能用,”周师傅把竹筐放在桌上,指著暖手宝套说,“天凉了,编个套子裹著暖手宝,既好看又不烫手,要是觉得顏色单调,还能让张嫂绣点纹。”
伊莎贝拉拿起暖手宝套,往里面塞了个抱枕试了试,大小正合適,竹编的纹路还能透气,不会闷汗。“太实用了!”她眼睛一亮,转头对跟来的设计师说,“把这个加到秋冬系列里,再配上周师傅编的竹编腰带,肯定能成爆款。”设计师连忙拿出笔记本记下,还忍不住拿起餐垫仔细看:“这竹编的密度太均匀了,每根竹丝都一样细,手工能做到这个程度,太厉害了。”
正说著,小宇端著杯荷茶走进来,杯子是村里陶艺师傅做的粗陶杯,杯身上画著朵小小的荷。“伊莎贝拉姐姐,喝杯茶暖暖身子,”他把杯子递过去,又从口袋里掏出个竹编钥匙扣,“这个是我新学的,编了你的名字首字母,送给你。”钥匙扣上的“y”字母用细竹丝编得精致,旁边还缀著个迷你莲蓬,伊莎贝拉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掛在包上:“太可爱了,我要一直带著它。”
中午吃饭时,王婶端上了满满一桌子菜:栗子燉排骨、清炒荷塘藕、荷香蒸鸡,还有用新染的荷染布垫著的竹编餐盘,连筷子都是周师傅用竹子做的。伊莎贝拉拿起筷子,夹了块栗子放进嘴里,甜糯的口感混著肉香,让她忍不住眯起眼睛:“还是清溪的栗子最好吃,巴黎的超市里买的,总少点味道。”
“那是自然,”王婶笑著给她盛了碗汤,“咱们后山的栗子树都长了几十年了,结的栗子又大又甜,用来熬染料、燉肉都好。等你走的时候,我给你装一筐带回去,让你在巴黎也能吃到清溪的味道。”伊莎贝拉连忙点头,又夹了块荷塘藕:“这藕也好吃,脆嫩多汁,比我在餐厅吃的还新鲜。”
苏晚看著伊莎贝拉吃得开心,心里也暖暖的。饭后,几人坐在染坊门口的石凳上,开始討论秋冬新款的设计。伊莎贝拉拿出设计师画的草图,指著其中一款大衣说:“这款想用深褐色的荷染布做面料,领口和袖口用墨绿色的竹编边,口袋盖绣上荷暗纹,既保暖又有清溪的特色。”
张嫂凑过来看了看草图,指著口袋盖说:“荷暗纹可以绣得立体点,用深浅两种绿色的丝线,瓣边缘再绣点金线,这样在灯光下会更亮。”王婶也点头:“深褐色的布要染得均匀,我得多熬两个时辰,再加点蜂蜡,让布料更防水,冬天沾了雪也不怕。”周师傅则拿起竹丝,比了比领口的尺寸:“竹编边要编得宽点,这样更暖和,边缘再打磨得光滑点,不会扎脖子。”
设计师把大家的建议都记下来,又拿出围巾的草图:“这款围巾想用米黄色的荷染布,一边绣荷,一边编竹编流苏,长度到膝盖,冬天围著既好看又保暖。”苏晚看著草图,忽然想起之前村民说的,冬天村里的老人喜欢围著围巾晒太阳,於是提议:“可以做两个尺寸,大的给大人,小的给小孩,再绣上不同的图案,比如小孩的绣小鸭子,大人的绣荷,这样更贴心。”
伊莎贝拉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还可以做亲子款,让大人和小孩都能穿清溪的手作。”几人越聊越投机,从大衣、围巾,聊到帽子、手套,甚至还有家居用品,比如竹编灯罩、荷染窗帘,每个人都有新想法,连小宇都凑过来,说想编些竹编掛饰,掛在大衣上做装饰。
接下来的几天,伊莎贝拉和设计师跟著手艺人一起体验手作,白天跟著王婶熬染料、染布,跟著周师傅劈竹丝、编边,跟著张嫂学绣,晚上就和苏晚一起整理设计稿,修改细节。有天下午,伊莎贝拉跟著王婶去后山收栗子,看著漫山遍野的栗子树,金黄的栗子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的星星,她忍不住蹲下来,捡起一颗剥开,咬了口生栗子,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
“原来栗子是这样长的,”她笑著对王婶说,“我以前只在超市里见过包装好的栗子,从来没见过长在树上的样子。”王婶笑著帮她摘了个栗子壳:“这栗子树得好好照顾,每年春天要施肥,秋天要摘栗子,冬天要修剪树枝,不然结的栗子就不好吃。咱们做手作也一样,得用心,才能做出好东西。”
伊莎贝拉点点头,看著王婶熟练地剥开栗子壳,手指上沾了点栗子的绒毛,却毫不在意。她忽然明白,清溪的手作之所以动人,不仅是因为手艺精湛,更因为手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把后山的栗子、荷塘的荷叶、竹林的竹子,都变成了有温度的作品,让每个使用这些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清溪的美好。
体验竹编那天,伊莎贝拉跟著周师傅劈竹丝,竹刀比她想像中重,第一次劈的时候,差点伤到手指。周师傅耐心地教她如何握刀,如何找准竹子的“筋骨缝”,还特意找了根较细的竹子让她练手。练了一下午,伊莎贝拉终於能劈出均匀的竹丝,虽然不如周师傅劈的细,但她还是很开心,举著竹丝对苏晚说:“原来劈竹丝这么难,周师傅每天劈这么多,肯定很辛苦。”
“习惯了就好,”周师傅笑著擦了擦汗,“我从十几岁就跟著父亲学竹编,劈了几十年竹丝,手上的茧子都厚了,早就不觉得累了。看著自己编的东西被人喜欢,比什么都开心。”伊莎贝拉看著周师傅手上的茧子,那是几十年匠心的印记,心里忽然有些感动——这些手艺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著传统手艺,让它们不会在时光里消失。
学绣的时候,伊莎贝拉跟著张嫂绣荷,手里的绣针总不听使唤,针脚歪歪扭扭的。张嫂握著她的手,一点点教她如何下针、如何走线:“绣要静下心,眼睛要准,手要稳,针脚要匀,这样绣出来的才好看。”伊莎贝拉跟著张嫂的动作,慢慢绣出一片瓣,虽然还是有些粗糙,但她看著布面上的瓣,心里满是成就感。
“原来每一件手作都这么不容易,”她放下绣针,揉了揉发酸的手指,“之前只看到成品的好看,却不知道背后要付出这么多心血。以后我要跟顾客多讲讲这些手作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每一件作品都藏著手艺人的心意。”张嫂笑著点头:“只要有人喜欢,我们就愿意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清溪的手艺。”
一周后,伊莎贝拉要回巴黎了。临走前,手艺人给她准备了满满的伴手礼:王婶装了一筐栗子和几块新染的布料,周师傅编了个竹编行李箱和几个暖手宝套,张嫂绣了块荷暗纹的荷染手帕,小宇则送了她个竹编相框,里面放著大家一起在荷塘边拍的照片。
伊莎贝拉抱著伴手礼,眼眶有些发红:“谢谢你们,每次来清溪都能收到这么多礼物,我都快不好意思了。”苏晚笑著拍了拍她的肩膀:“这些都是我们的心意,你带著它们回巴黎,就像带著清溪的祝福一样。等秋冬新款做好了,我们再一起在巴黎办发布会。”
汽车缓缓驶离村口时,伊莎贝拉摇下车窗,朝大家挥手,包上的竹编钥匙扣在风中轻轻晃。苏晚和手艺人站在老樟树下,看著汽车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山路尽头,心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这次的合作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清溪的手作会像秋日的荷香一样,飘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匠心的温度。
回到工坊,苏晚把伊莎贝拉留下的设计稿整理好,分给手艺人:“王婶,你负责染深褐色和墨绿色的布料,下周开始熬染料;周师傅,竹编边和暖手宝套要抓紧做,月底前要完成一半;张嫂,你跟绣娘们先练一练立体荷的绣法,爭取把针脚练得更匀。”
“放心吧,苏丫头,”周师傅接过设计稿,眼里满是干劲,“我们肯定按时完成,不会耽误工期。”王婶也点头:“我明天就去后山收栗子壳和松针,保证把布料染得均匀好看。”张嫂则拿起绣针,在手里掂了掂:“我今晚就跟绣娘们说,让她们早点来练习,一定把最好的手艺拿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坊里又恢復了忙碌的景象。每天清晨,王婶都会第一个来到染坊,生起柴火,开始熬染料,栗子壳和松针的香气飘满整个村子;周师傅则会早早地去竹林里砍竹,回来后劈竹丝、编边,竹刀落下的脆响在晨雾里格外清晰;张嫂和绣娘们坐在绣坊里,手里的绣针上下翻飞,深绿色的丝线在布面上渐渐织出荷的轮廓。
苏晚每天都会去各个工坊看看,帮王婶搅拌染料,帮周师傅整理竹丝,帮张嫂检查针脚,偶尔还会教村里的年轻人编竹编、染布。有天下午,她正在染坊里帮王婶晾布料,村里的小学老师带著几个孩子过来,孩子们手里拿著画纸,上面画著荷和竹子。
“苏晚姐,我们想跟你们学手作,”一个小女孩仰著小脸说,“我们想做竹编荷,送给城里来的支教老师。”苏晚心里一暖,连忙点头,找周师傅拿了些细竹丝,教孩子们编简单的荷掛件。孩子们学得很认真,虽然手指被竹丝扎到了也不喊疼,反而越编越起劲。
看著孩子们专注的样子,苏晚忽然想起小宇刚学竹编的时候,也是这样认真。她知道,手艺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的,从周师傅到小宇,从小宇到这些孩子,只要有人愿意学,清溪的手作就永远不会消失。
月底的时候,手艺人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材料准备。深褐色的荷染布堆在染坊里,泛著柔和的光;竹编边和暖手宝套装在竹筐里,精致得像艺术品;绣坯布上,立体的荷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绽放。苏晚把这些材料拍下来,发给伊莎贝拉,伊莎贝拉很快回覆:“太漂亮了!我已经跟工厂打好招呼,等材料齐了就开始生產,爭取冬天前让新款上市。”
这天晚上,苏晚坐在荷塘边,看著满池的残荷。虽然荷已经谢了,但荷叶依旧翠绿,莲蓬立在水中,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她想起伊莎贝拉说的,要让清溪的手作走向世界,想起手艺人忙碌的身影,想起孩子们认真学手作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
她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比如材料的供应、工期的紧张、市场的变化,但只要这些手艺人还在,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愿意传承,清溪的荷韵就会一直传下去。就像这荷塘里的荷,每年秋天凋谢,来年夏天又会绽放,生生不息,永远不会凋零。
苏晚站起身,往工坊的方向走。远处的竹编坊里还亮著灯,周师傅应该还在劈竹丝;染坊里飘著栗子壳的香气,王婶可能还在检查染料;绣坊里传来细微的绣声,张嫂和绣娘们或许还在赶工。她知道,这些忙碌的身影,这些匠心的坚守,就是清溪最美的风景,也是她愿意一直守护的初心。
月光洒在石板路上,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晚看著前方工坊的灯光,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清溪的手作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会在更多人的心里,种下一颗关於匠心与美好的种子,让荷香飘满四海,让匠心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