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堡皇宫,宴会大厅。
最近的查理六世皇帝可谓是志得意满,在顺利地从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二世的手里拿到了奥地利神职人员的敘任权之后,在奥地利军队的步枪加刺刀以及敢违抗就开除教籍的双重威胁之下,那些奥地利的神职人员们也是轻鬆加愉快地將手里徵收什一税的权力,移交到了哈布斯堡皇室的手里,这也为奥地利的国库增加了一大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关於下一步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的教育经费来源,也是得到了解决。
在上周的宫廷御前会议上,利奥波德也是建议,沿著多瑙河的主流、伏尔塔瓦尔河、易北河、尼斯河、奥得河以及蒂萨河附近的支流,大规模开凿运河,旨在提升奥地利的內河交通枢纽航运能力,提高奥地利商品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內德意志诸邦国的竞爭能力。
此举,不仅仅只是为了增加促进奥地利的贸易收入,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神圣罗马帝国境內德意志各邦国的移民。
对於巴伐利亚、萨克森等毗邻奥地利的神圣罗马帝国邦国来说,他们国內的民眾在这个时代想要外出务工寻找机会,那么毫无疑问地,首当其衝的选择肯定就是奥地利。
毕竟,作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邦国,也是这个时代欧洲的第二大国,在德意志地区境內,还没有任何一个邦国的体量能够与奥地利相比较。
再加上,自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爭结束之后,皇帝查理六世就加大了对於首都维也纳的文化建设,近二十年的建设也使得维也纳成为了目前欧洲繁华程度仅次於巴黎的第二大城市。
现在的维也纳,也是眾多德意志人心目中的渴望之都。
“前不久,乔治·亚当·冯·施塔海姆贝格亲王向我上书,希望设立一个秘密警察部门机关,以此来履行秘密侦缉,刺探线报的职能,你怎么看?”查理六世看向利奥波德问道。
秘密警察,在德语里面就是盖世太保的意思,其职能大致也可以理解为是与东方的锦衣卫职能类似,就是特务机构。
但是秘密警察却並非是后来的纳粹德国政权首创,原本歷史上最早可追溯到利奥波德的外甥,也就是玛利亚·特蕾莎的长子约瑟夫二世皇帝在位执政期间所建立开设的秘密警察机关,后来俄罗斯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效仿奥地利,建立了秘密警察机关。
这难道又是蝴蝶效应?利奥波德內心暗自思忖著。
乔治·亚当·冯·施塔海姆贝格亲王,他是利奥波德大三岁,从小就是利奥波德伴读玩伴,出身於奥地利地区的老牌贵族世家,后来因为利奥波德的裙带关係,还不满二十岁乔治·亚当·冯·施塔海姆贝格亲王也被皇帝查理六世任命为枢密院顾问官。
如果利奥波德没有记错的话,原本歷史上,他也是考尼茨那傢伙的小舅子。
不用多想,就是查理六世为利奥波德未来培养的亲信心腹。
“父皇,我觉得,施塔海姆贝格亲王的建议倒是很有可取之处。”利奥波德说道:“自从帝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於各地方政府的集权控制,削弱了当地的贵族势力,当地出现权力真空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够採纳施塔海姆贝格亲王的提议,建立起来一个用於秘密侦缉,刺探线报的秘密警察部门,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帝国中央政府控制各地方政府。而且,有很多事情,並不適合放到明面上来办。”
最后一句话,也是说得相当隱晦了,查理六世当然不会听不出来利奥波德的言外之意。
“你说的,很有道理,那么就按照施塔海姆贝格亲王说的办吧。”查理六世拍板决定道。
就这样,在皇帝查理六世的授权之下,施塔海姆贝格亲王开始建立宫廷內政部,下设奥地利第一厅、波西米亚第二厅以及匈牙利第三厅,建立秘密警察和宪兵机关,掌控秘密侦缉,控制舆论、审查报刊和刺探线报的权力,只对帝国皇帝本人负责,並且会秘密清理掉一些不適合暴露在公眾面前的人物。
在维也纳宫廷高层,目前也只有欧根亲王、外交大臣弗兰西斯·冯·贝內特公爵、司法大臣约瑟夫·冯·福克斯侯爵和財政大臣约瑟夫·冯·海因斯坦伯爵四个人知晓秘密警察部门的存在。
授命组建秘密警察部门的施塔海姆贝格亲王,从世代侍奉服务於哈布斯堡皇室的家臣子弟之中招募了一批干练的成员,作为秘密警察部门最开始的班底、
他们祖祖辈辈甚至十几代人都为哈布斯堡皇室服务,忠诚度绝对可以保证。
-----------------
奥地利皇家科学研究院,查理六世向欧拉几人提出了后来关於珍妮纺纱机的构想,並且询问欧拉几人能不能將它大致復刻出来。
欧拉摸了摸下巴,隨后说道:“殿下,关於您说的这个珍妮纺纱机,研发出来倒是不难,不过是在目前国內普遍应用的纺纱机加以改良,难度不大。”
“那好,那我就將这件事情,全权委託给您了,欧拉先生。”利奥波德笑著说道。
“包在我身上。”欧拉信心满满地说道,不过就是一个改良纺纱机而已,对於他来说不说易如反掌,也差不了多少。
珍妮纺纱机,利奥波德对於这个原本歷史上诞生於十八世纪中期的东西並不陌生,它也掀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將珍妮纺纱机提前研究出来,不仅是为了促进开始奥地利工业革命的进程,而且也有著利奥波德更深一层的想法考量。
那就是目前奥地利的农奴制度。
德意志地区原本上是欧洲农奴制度最早开始瓦解的地区,13世纪德意志农奴制已逐渐瓦解,但新航路开闢后经济中心转移导致农业衰落,三十年战爭加剧社会动盪,领主藉机兼併土地並推行劳役制庄园经济。农民失去土地后被迫依附领主,每周需在地主土地上劳作全部时间,法律地位由自由耕作者沦为农奴。
在中世纪时,德意志曾经是东西方商业要道,商贾往来,在经济上富庶繁荣。隨著地区性和国际性贸易的发展,城市同盟也在德国兴起,主要有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汉萨同盟。15世纪以降,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下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於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隨著新航路的开闢,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兰和英国的商人取代了汉萨同盟的地位,尤其是三十年战爭之后,德意志进一步分裂,德国经济因此日益衰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的农奴製得到了恢復。
地主趁农民缴不起地租,把农民的份地收归己有。也有的地主在农民流入城市时,把閒置的份地收归己有。农民失去了土地,从而从自由的农民沦为农奴。在战爭中,许多农民破產,他们失去了劳动工具、家畜、肥料及种子等等,地主强迫他们服劳役。
“农奴制的第二版”在北德及东北德表现最为突出,如布兰登堡、普鲁士、波美拉尼亚以及梅克伦堡等地便是农奴制盛行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农奴制採取最残酷的形式,农奴每周全部时间都在地主土地上劳作,他们只能利用夜晚的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地主往往用监工监督农奴劳动,农奴被剥夺了大部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