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透过梧桐叶隙,在曙光老校区的灰墙上洒下斑驳金光。空气里瀰漫著梔子浓香与油墨清味——毕业季与新规划期交织的特殊气息。赵楼生站在办公室窗前,指尖划过区政规划图上那圈醒目的红色边界线,九十亩教育用地批文的墨香犹在鼻尖。
“楼生,城建和规划那边的人到了。”张天胜敲门进来,声音带著压抑不住的兴奋,西装革履打扮得格外郑重。
赵楼生转身,目光沉静如水:“走,去迎接我们未来的蓝图。”
校门口停著几辆桑塔纳2000,几位干部模样的人正打量著略显侷促的校园环境。为首的王局长主动伸手:“赵校长,久仰!区里重点扶持的项目,我们一定全力配合,儘快落实土地划拨和前期『七通一平』(指通水、通电、通路等基础平整工作)。”
考察组深入已动工的三十亩新校区工地,塔吊林立,地基初显轮廓。赵楼生展开规划图,条分缕析:“东侧九十亩將重点建设標准运动场、宿舍、中央图书馆实验功能教室楼群和艺术中心;现有三十亩聚焦教学楼与食堂和宿舍。未来两片区域通过人行天桥联通,形成教学区与活动区有机分离又紧密衔接的格局。”
王局长頷首:“思路很清晰!不过赵校长,这么大摊子,资金压力不小吧?”
“教育是长期投资。”赵楼生微笑,指向工地围挡上“启东地產承建”的標识,“我们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由专业地產公司垫资建设,未来以定向开发配套公寓的回笼资金反哺校舍建设。”
他巧妙地將与李先生的深度合作包装成更易被体制接受的“校企合作”。
正交谈间,林静领著几名少先队员跑来,孩子们將手绘的“我心中的新校园”图画送给考察组成员。一张画著星空顶图书馆,一张画著带跳台的游泳池,稚笔拙嫩却充满想像。王局长接过画,感慨道:“孩子的梦想最珍贵。赵校长,你们是在为未来筑基啊!”
送走考察组,赵楼生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办公室里风扇嗡嗡转著,墙上贴著两张巨幅图表——新校区建设进度图与新校区高中部招生倒计时牌。
“双线作战,必须万无一失。”赵楼生目光灼灼,“胜哥牵头成立『新校区扩建办公室』,对接所有政府审批流程;林老师负责初高中衔接家长会,本周內完成所有潜在生源家访;钱老师带队赴杭州二中交流,务必拿下他们的校本课程合作;陈默和苏晴筹备『校园开放日』,要让社会看见曙光的实力与诚意!”
任务如雨点落下,眾人却毫无惧色。数月来的歷练已让这支队伍磨礪出高效的执行力。张天胜甚至学会了用刚普及的excel表格做资金流预测,虽然列印时常卡纸,却已是领先时代的管理手段。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周末的“校园开放日”成为曙光教育理念的集中展示。操场上,竞技策略社团举办《星际爭霸》对抗赛,大屏幕实时战况引来阵阵惊呼;
教室里,钱老师演示著与安徽、河南教材同步的“智能衔接课件”(实为赵楼生借系统商城理念指导开发的早期多媒体教学系统);
走廊中,陈列著学生口述歷史的採访实录与机械拆装社团的摩托车发动机模型。
最引人注目的是礼堂论坛。赵楼生邀请郑怀古教授、李薇记者与两位考上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代表,共话“教育公平与未来竞爭力”。
台下坐满了家长、社区代表乃至闻讯而来的同行。
一位戴眼镜的家长提问:“赵校长,曙光搞这么多兴趣社团,会不会耽误正课?高考毕竟看分数。”
赵楼生接过话筒,从容应答:“这位家长问得好。但我们调研发现,適度的社团活动非但不影响学习,反而能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和思维活力。去年辩论队夺冠的队员,有三位本次模考躋身年级前十。教育不是填鸭,而是点燃——点燃自主学习的引擎,点燃全面发展的火种。”
他示意苏晴播放短片:镜头追隨一名叫刘伟的男生,从沉迷街机到加入竞技策略社团,如今成为编程小组骨干,並获得市级创新大赛三等奖。画外音是孩子父亲哽咽的声音:“感谢学校把娃从游戏厅拽回正路,还教出真本事…”
现场掌声雷动。论坛结束,郑怀古教授特意留下,对赵楼生低语:“市里正在研討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你们这种『公益为主、商业反哺』的模式,很可能成为范例。最近是否有空参与起草小组?”——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政策参与机遇。
开放日大获成功,但赵楼生不敢有丝毫鬆懈。深夜,他独自巡视在曙光农民工子弟学校校园。高中部教室仍亮著灯,试点高二班的学生正在晚自习。透过窗户,可见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力学公式,以及墙角堆放的《五省联考真题汇编》。
他轻轻推门而入,学生竟浑然未觉。直到脚步声近前,才有学生抬头:“校长好!”
“快十一点了,注意休息。”赵楼生拿起一本笔记,上面用红蓝笔分色標註知识层级——正是分层教学的实践。他心头一热,温言道:“攻坚阶段更需劳逸结合。下周心理辅导课教呼吸放鬆法,都去听听。”
离开教学楼,他遇见了巡夜的林静。月光下她眉眼间虽有倦色,却透著光亮:“家访都跑完了。有个家长的话让我特別感慨——他说『咱娃在曙光,学的不光是书本事,还有股子昂头做人的劲儿』。”
赵楼生望向星空,良久方道:“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新校区,要办高中部。不止为升学率,更为让这份『昂头做人』的底气,能传得更远。”
资金压力仍在,但他已有对策。次日与李先生的会谈中,他提出创新方案:“新校区毗邻地块可规划教师公寓与人才租赁房,由启东地產开发。销售所得利润的50%直接注入学校教育基金,专款专用;其余投入后续扩建。但必须签约明確:房价低於市价20%,优先保障教师与周边工薪阶层。”
李先生击节讚嘆:“既解决师资安居难题,又兑现普惠承诺,还缓解资金压力——楼生,你这商业头脑不做地產可惜!”
“教育才是根。”赵楼生微笑,“商业只是手段。另外,我建议公寓设计预留共享空间,未来可作社区学堂与家长学校,真正实现『校社融合』。”
蓝图绘就,步履不停。月末,曙光学校迎来两件喜事:首届九十名学生身著新校服宣誓入学;新校区九十亩地块奠基仪式上,王区长亲自挥锹培土,十余家媒体镜头聚焦。
赵楼生站在飘扬的彩旗下,看著身边肤色各异却同样眼含希望的学生,望向远处破土而开的沃野。他知道,双轨已铺就,曙光號列车正鸣笛启程,驶向那片充满挑战与光明的未来。
而他的目光,已越过眼前喧腾,落在地平线上更远的地方——那里,有全国棋局,有大学之路,有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播,有一代人的教育復兴之梦。
基石已奠,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