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攀亲
冬天,本来是农村人最清闲的季节,但今年的津河旧道,到处都是整理田地、挖塘积粪的人影,韦家湾的稻田,平均一亩地产量两百四十斤,给了好多人希望,他们以前种荞麦,一亩地才收三四十斤,仅仅比种子多一倍而已。
现在,韦家湾成了津河旧道人的榜样,他们做什么,马上便有人模仿,韦成岚带领全村人,把稻子秸秆上面浇了猪粪,再压上土,一层一层垒起来,堆成大粪堆,没多久,沿津河旧道的村子外面,到处都是这样的粪堆。
杨光辉和柳全汉不一样,杨家在朝廷里,小有势力,他到山阳,是来历练的,只要有成绩,不怕不升官,因此,他并没鼠目寸光,忙着刮地皮盘剥百姓,而是派人仔细查访,弄清楚柳全汉的举措。这是个聪明人,见山阳县已经走出了最初的困局,只需要适当扶持,不愁不出成绩,便放开手,甚至催促河沿的人家,尽量栽树防风,同时搞养殖、积粪,改良土壤,也建议他们修建小型的水库,蓄水种稻。
柳全汉在山阳的几年,算是山阳县发展的最低谷,杨光辉来到这里,已经爬到半坡了,这个阶段,所有的事情基本进入正轨,杨光辉只要不瞎折腾,他哪怕整天躺着睡大觉,也会在三年后,取得好成绩。
没办法,朝里有人好办事,他的远房堂叔,就在吏部,查阅了柳全汉全部的档案和奏折,才把侄子派来摘桃子。
文瑾不知道杨光辉有什么背景,但她对这个官儿,多少好有些感激,是的,这个封建社会,哪怕是来摘桃子,能遇到这样一位明白事儿的官员,也算是百姓之福了。
山阳以前,和水凌也差不多,但山阳就能好好的度过灾荒,水凌却差点酿出民变,朝廷派人来查,知县果然是个贪官,现在,那边也新派了知县,不过,同样新官上任,杨光辉就优哉游哉,那边却愁眉苦脸,就算要学习山阳,还得苦熬两三年,这两三年可怎么过呢?不能总是指望朝廷赈灾吧?
西疆起了战争,粮食都运那边去了,皇帝就算愿意赈灾,也要有这个实力。
但水凌的知县,却顺利把三年度了过去,原因就是,好多人逃荒,一去不回头,水凌的荒地,没人耕种,自然长了草,那些留下的,便学着山阳的人,用这些草,喂牛喂羊,然后慢慢休养生息,环境不再恶化,人们这才缓过一口气。
“汪大叔——”文瑾忽然对着钱串串身后喊道。
这些人也就嘴上埋怨了几句文瑾,都期待下一年,文瑾能种出更多的果子来。
“正要给你呢。”文翰回头,从卧室拿出信来,给了文瑾。
文翰就站在上房门口,目光怅然,韦氏却一脸喜气地在厨房忙碌,文瑾和长辈打过招呼,便走到文翰面前。
“我,我们又不知道他的家在哪里。”
明山知道,凭自己的本事,一年怎么也挣不到一百两银子的,便更加坚信跟着文瑾没错。不收漆的时候,帮帮钱先诚收药材,或者帮文瑾种地,他觉得自己只有这么忙碌个不停,才能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一年上百两银子的收入。
请不要为弟忧心,隽吉人天相,文成武韬,此去必能展鸿鹄志、遂报国愿。请兄静候佳音,三年内,必凯歌高奏,来晤兄弟!”
“哦。”沈百万不爱吃甜食,当然不知道这回事。
因为鸭蛋降价,普通百姓的孩子,偶尔也能吃到一个,养鸭子的人家,更是因为多得卖不出去,随便孩子去吃,以前,普通百姓觉得奢侈的生活,就这样不知不觉来到身边。
明山却不买账:“种地靠天吃饭,哪里有做生意靠谱?”
“文瑾,收生漆有什么风险?现在上山割漆的越来越多,不愁没钱赚啊。”
文瑾嗤笑:“你才心狠吧?亲娘养母都不认,只因为他们穷,对不对?我们既然另立宗祠,就要和前面的一刀两断,你不要逼着我们去叫人,把你赶出去。”
只有寥寥数语,字迹潦草,似乎是在十分匆忙的情形下写的。
文瑾很认真的把留下的猕猴桃种子,埋进沙土里,放到外面去过冬,她今年,依然育了不少苗木,王大山听了文瑾的鼓动,打算种上两百亩地呢。
柳妈从罐子里挖出一碗,送到主子的茶桌上,杨光辉拿勺子舀了一点,放到嘴里,竟然比果干还要美味,他忍不住眯了眼睛,好好品咂了一番,忍不住有些后悔,那天没有好好看一眼,和那个年轻小秀才说几句话,好歹人家送来这么稀罕的东西,应该表扬两句才对。
“弟妹,弟妹——”钱串串耍起赖来,希望韦氏能出面,留住她。
文瑾一想到将来的津河旧道,一望无际的绿荫下,藏满毛绒绒的鲜果,美的睡觉都笑醒了。
“你来做什么?”
“我怎么知道,这也是第一回吃呢——,哦对了,还有一罐子猕猴桃果酱,不如也拿过来尝尝。”
杨光辉把礼物交给夫人,便没再提起过。腊月三十,给祖宗上了香,摆上祭品,带着妻子儿子磕头行礼,然后一家坐下喝茶聊天,熬年。
文翰实在受不了了,走上前来,他现在已经比父亲都高出半头,挡在文瑾前面,很是威风:“你别在这里叫唤,若是想找娘家,不若去你亲娘那边,我们和大房都断了,你一个大房养女,在这里胡扯什么?”
文瑾皱眉:“哥哥,你就不能打听吗?”
“这是猕猴桃酱。”
沈隽
“我也很蹊跷,沈家四爷还专门见了我,说他很安全,让我别挂念。”
文翰见县太爷哼哼哈哈,一脸应付,自然知道自己不过一个秀才,知县大人是看在一车的礼物上面,才拨冗相见的,便行了礼,带着文瑾退了出来。
杨光辉并不稀罕文翰送的礼物,鱼啊鸭子啊,今年不好卖,县里几个大户,以及黄乡吏、赵立等,都给他送了这样的年礼。
“遇上大旱,漆树也会断流。”
“哪里是我买的,你收的礼物,倒问起我来了,呶,坛子上有字,让柳妈拿过来看看不就知道了。”
“太太,你有空,好好套一套杨夫人的话,打听一下哪里有猕猴桃。”
听见汪晗说话,文翰赶紧拉开门:“汪大叔,给你添麻烦了。”
“不谢,几个果子算什么。”杨夫人特别大方。
“嗯,这一年,他几乎就不上课,除了练武,就是看兵书、西疆地理志,去西疆也是情理之中的,我就是奇怪,他为何只在路上给我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再也没了消息。”
“你走错门了吧?你的娘家,在林津镇呢。”
抚摸着猕猴桃酱的罐子,文翰脸上一阵黯然,去年,沈隽尝了文瑾的猕猴桃酱,特别喜欢,还说今年给他留着呢,可惜,东西还在,人却远在天边。
“猕猴桃果干?猕猴桃是什么果?”
“文翰,文瑾,见字如晤:
文瑾忧心忡忡,可却不得不信,沈家四爷的名声,她也听说过,原来在梁中省,沈四爷沈明熙,不仅才名远播,为人也是一等一的好,和他打过交道的,没人敢说个“不”字,就因为这个,沈老爷子临走,才一再叮咛儿子,不过四十,不可以入仕途,唯恐他被别人算计了。
“夫人哪里买的这个果干,很好吃,这是什么果子?”
“啊?”明山傻了眼。
钱串串出溜一下就窜了出去,文翰趁机推了一把杨黑蛋,随手关了大门。
“知县夫人做了猕猴桃馅饼,那天招待我们的啊。”
“你,你敢叫我名字?”钱串串尖叫。
“哥哥,沈隽为人,我们也是知道的,他怎可能就这么不告而别?”
文翰安抚地拍拍文瑾的肩头:“别担心,沈家四爷来过书院,还专门见了我,问清了当时的情景,给我说,沈隽去了西疆军营。”